![]() 光輸出面板及具有光輸出面板之裝置
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面板,該面板包括用於提供一第一色彩之光之一第一發光區域(1)及用於提供不同於該第一色彩之一第二色彩之光之一第二發光區域(2),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係沿垂直於該面板之一法線之一第一間隔軸(5)彼此相隔一第一間隔(3),其中該第一間隔(3)小於5微米。較佳地,該等發光區域之該至少一者之寬度(4)亦小於5微米。由於此等間隔及/或尺寸接近藉由該等發光區域發射之光之波長,所以此等區域之間之邊界變得模糊或甚至該等區域歸因於混合而變得彼此不可區分。可在照明及或顯示器裝置中有利地使用本發明之一面板,特別係朝其等之使用者放大該等發光區域之裝置,諸如具有雙凸透鏡配置之自動立體顯示器。 公开号:TW201301224A 申请号:TW101113849 申请日:2012-04-18 公开日:2013-01-01 发明作者:Bart Kroon;Mark Thomas Johnson 申请人: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IPC主号:G09G3-00
专利说明:
光輸出面板及具有光輸出面板之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提供在顯示器及/或(大面積)照明裝置中使用之一光輸出之面板,且係關於一種製造此等面板之方法。本發明亦係關於此等裝置之使用,諸如(例如)係關於包含此等面板之一或多者之一顯示器或照明裝置。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但非限於)此等面板及包含此等面板之裝置,該等裝置在將該等面板之輸出提供給一觀看者之前光學地放大該等面板之輸出。甚至更特定言之,本發明係關於此等面板在能夠提供雙重視圖或自動立體觀看模式之裝置中之使用,例如,係關於包括具有用於提供一顯示之顯示器像素之一顯示器面板及用於引導一影像之不同視圖至一觀看者之不同眼睛之光學構件之類型的顯示器裝置。本發明係進一步關於一種製造該等面板及/或包含或使用此等面板之裝置之方法。 自動立體顯示器可顯示一影像之兩個角度(視差)視圖,使得一單一位置處之一單一觀看者可自一方向感知一立體影像而無需該觀看者佩戴用於區分該觀看者之正確的眼睛之間之不同影像之特殊輔助器。更先進類型的此等顯示器可提供更多此等視圖(例如,9或15個),使得一觀看者可自不同方向或角度觀察到若干立體視圖。因此,該觀看者可相對於顯示器移動以經歷一環視效果。 一種熟習類型的此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包括具有用作一空間光調變器之顯示器像素之一列及行陣列之二維液晶顯示器(LCD)以產生可為一靜態影像或為一視訊之部分之一影像之顯示。彼此平行延伸之細長雙凸透鏡之一陣列覆疊該顯示器像素陣列,且透過此等雙凸透鏡觀察到該等顯示器像素。該等雙凸透鏡被提供作為一片透鏡。該等透鏡之各者係一圓柱軸沿細長之方向之一細長半圓柱形透鏡,其中沿該細長之方向不存在透鏡表面曲率。該等雙凸透鏡在該顯示器面板之行方向上延伸,其中其等之圓柱軸平行於該行方向且其中每一雙凸透鏡覆疊顯示器像素之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行之一各自群組。 在其中(例如)每一雙凸透鏡與兩行顯示器子像素相關聯之一配置中,每一行中該等顯示器子像素提供一各自二維子影像之一垂直圖塊。凸透鏡薄片引導此等兩個圖塊及來自與其他雙凸透鏡相關聯之顯示器子像素行之對應圖塊至位於該薄片前方之一使用者之左眼及右眼,使得該使用者觀察到一單一立體影像。該片雙凸透鏡因此透過其光輸出引導功能提供一視圖形成功能。 在其他配置中,每一凸透鏡元件與列方向上之一群組(即,四個或四個以上)相鄰顯示器子像素相關聯。每一群組中顯示器子像素之對應行係經適當配置以自一各自二維子影像提供一垂直圖塊。由於一使用者之頭部左右移動,所以感知一系列連續、不同、立體影像,在該裝置上顯示之一場景中產生(例如)一環視印象。 上述裝置提供一有效三維顯示。然而,應明白,為提供立體視圖,必須犧牲該裝置之水平解析度。在垂直雙凸透鏡之情況中,解析度之損失完全係在列(水平)方向上。使用如美國專利6064424中描述之傾斜雙凸透鏡容許列與行方向之間共用解析度之損失。 存在其他熟習的自動立體顯示器設計。例如,可使用屏障來阻斷光之通道,使得不同的像素係投影至觀看者之不同的眼睛。而且,可使用其他微透鏡陣列來代替雙凸透鏡陣列。而且已知就可關閉透鏡功能而言提供可切換透鏡,使得除自動立體(3D)模式外亦可提供一全解析度2D模式。 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一些設計之一問題在於:用於提供視圖之雙凸透鏡配置導致放大該等像素。因此,藉由執行透鏡配置之視圖形成功能,該透鏡配置光學地放大顯示器面板之輸出。特定言之,歸因於該放大,(子)像素結構(子像素配置及/或區域形狀及/或其等之相互分離)可變得可見,繼而可導致色彩之外觀在立體影像中分離,此係因為每一子像素之不同色彩似乎係由該3D影像之不同部分所致且遍及子像素之間之邊界存在急劇的色彩轉變。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為提供實現減小或防止色彩分離效應之一面板及包含此一面板之一裝置。 本發明係藉由獨立技術方案定義。附屬技術方案定義有利實施例。 本發明藉由指定如請求項1之一面板而解決前述問題。 該面板之第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係沿至少一軸配置在該面板之平面中,其中一小間隔介於該第一發光區域與該第二發光區域之間。根據本發明,小間隔導致該第一發光區域與該第二發光區域之間之邊界透過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之邊界區域之光之混合而更不可見或模糊。由於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提供不同色彩之光,不同著色之光形成邊界混合以賦予一混合色彩。因此,緊隨沿跨該第一發光區域與該第二發光區域之間之邊界之間隔軸之一線,色彩轉變在交叉時並未中斷,但是變得平滑。藉此色彩分離效應被視為減小。 而且,由於間隔值接近藉由該等發光區域發射之波長,歸因於Ra1eigh解析度準則而不可光學地解析混合光。因此,該混合被稱為「不可逆」且光學放大不可取消光之此混合。因此,其中發生混合之邊界區域仍將導致發光區域放大以展示使邊界平滑之混合色彩。因此,此一面板在發生朝一使用者光學放大該等發光區域時特別有利。 本發明之效果可有利地在包含使用放大儀器(諸如自動立體顯示器及特別係基於雙凸透鏡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之顯示器之數種顯示器中探究。 本發明之優點係進一步基於對當今單層製造精度優於可見光之波長之認知,且此可經探究以形成子像素結構使得該等子像素結構之發射對於原色子像素之任何組合而言看似平滑。微影之解析度取決於光源之波長。類似地,微發射器之一圖案之空間解析度取決於發射光之波長。光學放大並不容許超過此解析度限制。 光之混合在減小間隔時變得更為有效。因此較佳地該間隔小於3微米,或甚至小於1.5微米。由於一間隔接近所關注之波長介於0.2微米與1微米之間之電磁光譜內之光之波長,所以一間隔最佳的係1微米或更小(例如,0.5微米或更小)。較佳的係已知具有一波長在0.39微米至0.75微米之間之光之可見光譜最佳之值(參見本申請案之[實施方式])。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之至少一者具有沿根據本發明指定之第一間隔軸之一寬度。該寬度愈小,具有該小寬度之發光區域之光與另一發光區域之光(該另一發光區域之至少該邊界區域)混合愈多。此進一步改良色彩轉變之平滑度。較佳地,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二者皆具有根據本發明之小間隔。 當降低寬度值(特定言之)至接近發射光之波長時改良該效果。由於該等值接近所關注之波長介於0.2微米與1微米之間之電磁光譜之波長,最佳的係該第一發光區域及/或該第二發光區域沿該第一間隔軸之寬度係1微米或更小或0.5微米或更小,或甚至更佳的係已知具有一波長在0.39微米至0.75微米之間之光之可見光譜最佳之值(參見本申請案之[實施方式])。 在另一實施例中,存在沿一第二間隔軸與該第一發光區域分隔一第二間隔之一第三發光區域,其中該第二間隔小於5微米,或小於3微米,或小於1.5微米,或與0.5微米相同或小於0.5微米。根據如上文解釋之相同混合原理,現在沿該第一發光區域之兩個邊界發生混合。若該第一間隔軸及該第二間隔軸呈一非零(180)度角,則色彩轉變之平滑因此發生在面板之平面中之兩個方向上。此實施例之一實例參見圖2C。替代地,可沿平行第一軸及第二軸或甚至沿相同間隔軸(該第一間隔軸及該第二間隔軸可能相同)界定該第一間隔及該第二間隔,使得至少沿該等平行軸或單一間隔軸發生色彩轉變之平滑。此實施例之實例參見圖2A及圖2B。 較佳地,該等間隔軸可呈一90度角使得本發明之效果發生在正交方向上。用於填充一面板之一平面之發光區域之數個陣列在正交之列與行中具有區域配置。 一較佳選項可為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係(至少部分)介於該第一發光區域與該第三發光區域之間之實施例。因為該第二間隔係根據本發明而界定,所以此暗示至少部分介於該第一發光區域與該第三發光區域之間之第二發光區域之寬度亦係根據本發明而界定,導致該第二發光區域之光完全與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三發光區域之至少該等邊界之光混合。此實施例之一實例參見圖2B。 一甚至更佳實施例係以下一實施例:除先前實施例外亦存在一第四及第五發光區域,使得該第二發光區域亦係介於該第四發光區域與該第五發光區域之間,且該第四發光區域與該第五發光區域之間之間隔係沿並不平行於該第二間隔之間隔軸之一間隔軸界定為小於5微米,或小於3微米,或小於1.5微米,或與0.5微米相同或小於0.5微米。如對先前實施例之一維情況進行解釋,現在該第二發光區域之光亦係完全與該第四發光區域及該第五發光區域之光混合,使得該第二發光區域完全不可與周圍的發光區域區分。此實施例之一實例參見圖5。 在一實施例中,至少該第一發光區域、該第二發光區域及該第三發光區域係用於提供色彩彼此不同的光。一組不同著色發光區域之間之邊界現在係平滑的,且可製造選自「全」色譜之一色彩。為此,可自適當色彩系統(諸如(例如)紅色、綠色、藍色系統或青色、洋紅、黃色系統(其等之各者由於黑色及/或紅色而擴大))選取彼此不同色彩。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發光元件及該第三發光元件係用於提供相同色彩之光。因此,同等著色發光區域之間之邊界現在係沿該面板之平面中之至少一方向而平滑。 在一實施例中,至少該第一發光區域、該第三發光區域及該第四發光區域係用於提供相同色彩之光。沿兩個不同定向軸之同等色彩發光區域之間之邊界現在係平滑的。 在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等發光區域具有三角形、四邊形或六邊形形狀之任何一者。由於此等形狀,可規則地填充該面板之平面。較佳地,全部形狀相同且亦具有相同尺寸。替代地,若存在經組合之不同類型的形狀及/或尺寸,則可使用其他平面填充圖案。 在一替代性實施例中,該等發光區域具有一凸多邊形之形狀。一凸多邊形係內部為一凸面集合之一簡單的多邊形。若嚴格來說每個內角小於180度,則一簡單的多邊形嚴格來說係一凸形。同樣地,若嚴格來說一多邊形之兩個非相鄰頂點(惟其端點外)之間之每個線區段係在該多邊形內部,則嚴格來說該多邊形係一凸形。與一凸多邊形相對的將係一凹多邊形。 該等發光區域之上述形狀及/或尺寸容許用發光元件填充面板平面,使得減小或防止跨被填充之面板之平面之色彩分離。 該優點適用於本身被使用之一面板(即,由一使用者在未進一步操縱面板輸出之情況下觀察到之一面板)。然而,該優點甚至更有利於結合導致朝使用者放大該等發光區域之放大構件或一放大配置使用之一面板。此等構件可為置於該面板後面(接著面板係介於該等構件與該使用者之間)或較佳地置於該面板前面(接著構件係介於面板與使用者之間)之透鏡或棱鏡。然而,不排斥其他此等放大光學構件。此等放大構件或該放大配置在其附接至該面板或與該面板整合或與該面板分離但結合該面板使用之程度上可為該面板之部分。 當本發明之面板被用作包括像素之一顯示器面板時,本發明之面板特別有利,其中每一像素包括一第一子像素及一第二子像素,且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包括該第一發光區域,且該第二子像素包括該第二發光區域。遍及本發明,一像素被定義為該面板之部分。因此,一像素被定義為用於對一觀看者提供一影像之一單一影像點之面板之最小單位。該子像素被定義為用於對一觀看者提供一影像之單一影像點之一部分之面板之最小單位。較佳地,且根據本實踐,一子像素對該像素提供一單色,使得一像素之子像素對該像素提供不同色彩。然而,替代地,一子像素亦可僅提供該單一影像點之一單一部分,使得一像素之不同子像素提供該等單一影像點之不同部分。接著此等部分可為相同色彩或不同色彩。 顯示器面板通常具有各自對一觀看者提供一影像點之多個像素。而且在大部分情況中,每一像素包括用於賦予該像素一全色能力之多個單色子像素。因為該第一發光區域係一像素之第一子像素之部分,且該第二發光區域係該像素之第二發光區域之部分,所以該面板之第一子像素及第二子像素由於其等現在係根據本發明分隔及/或定尺寸而享有本發明之利益。因此,可減小或甚至消除跨藉由該面板顯示之影像之色彩分離。 該等像素及/或子像素可被配置成列及行。較佳地存在正交定向,但亦可具有其他相對定向。 在一實施例中,該顯示器面板具有諸像素,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且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二發光區域。該等發光區域具有一間隔且亦可具有藉由本發明限制為小於5微米之極小值之一尺寸。然而,可期望在該面板上具有超過此等值(例如,由於一特定(數位)解析度相對於完整顯示器面板區域之影像內容)之一像素區域。因此在該情況中,若每一(子)像素存在多個發光區域,則其有利。因此,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較佳地係以一規則的方式交錯。一實例參見圖8B至圖8E。一子像素之該複數個發光區域較佳地提供相同色彩。在一替代性實施例中,每一子像素可包括重複圖案的發光區域,使得該等發光區域之間之間隔與藉由該等發光區域發射之光之波長有關,使得該波長愈大,發射此波長之光之發光區域之間之間隔愈大。 根據本文之前定義之實施例之顯示器面板具有諸像素,其中歸因於根據本發明之發光區域規格,個別子像素具有關於自一色彩至另一色彩之平滑色彩轉變,或在所發射之色彩中完全不可光學區分。 在一實施例中,任何先前實施例之顯示器面板具有諸像素,其中此等像素之各者覆蓋一單一連續面板區域。因此,不存在藉由一像素之一連續面板區域圍封之另一像素之一連續面板區域之部分。較佳地,該連續面板區域之形狀係一凸多邊形。參考上文對凸多邊形之一定義。較佳凸多邊形形狀係三角形、諸如矩形或正方形之四邊形或六邊形。由於此等連續面板區域形狀,可由規則地填充該面板之平面。較佳地,全部形狀相同且亦具有相同尺寸。替代地,若存在經組合之不同類型的形狀及/或尺寸,則可使用其他平面填充圖案。 在一實施例中,一顯示器面板具有具備子像素之像素,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且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二發光區域,且其中一像素覆蓋一第一連續面板區域及一第二連續面板區域,其中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並未與該第二連續面板區域相連,且其中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及該第二連續面板區域各自包括該第一子像素之一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子像素之一第二發光區域。在此實施例中,定義像素覆蓋該面板上並不相連之兩個連續區域。此外,此等連續區域之各者具有經圍封之完全相同之發光區域。因此在此實施例中,存在多個連續面板區域之一子像素分佈。此一顯示器面板可用於自動立體顯示器以提供自動立體成像而且在該顯示之立體視圖中無色彩分離。參考圖14及圖16描述此等面板之實例。較佳地,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及/或該第二連續面板區域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及/或第二發光區域。此實現不依賴於發光區域間隔及尺寸選取該等區域之大小。在一連續面板區域內,可按需要選取不同色彩之發光區域之順序配置。然而,較佳地,此順序在全部連續面板區域中係相同的。更佳地,該順序遍及整個顯示器面板重複。 在一實施例中,如本文之前描述之一顯示器面板(包含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之第一子像素及包含包括複數個第二發光區域之第二子像素)係其中該第一子像素之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及/或該第二子像素之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之一顯示器面板。在此實施例中,互連一子像素之發光區域。因此,雖然每一子像素存在許多發光區域,但是其等不需要相同多個定址線及連接件。可用表示該子像素之強度值之相同資訊(例如,電壓或電流)驅動每一發光區域。 在具有第一及第二連續但非相連面板區域之一顯示器面板之一實施例中,藉由一像素之第一連續面板區域覆蓋之第一子像素及第二子像素之各者之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且其中藉由該像素之第二連續面板區域覆蓋之第一子像素及第二子像素之各者之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在此實施例中,位於一像素之一連續區域內之一子像素之發光區域互連。雖然此需要的互連線比先前實施例中更多,但是此具有可重定義一像素之建立之優點。更具體言之,當一像素處於該面板之一第一操作模式中時,該像素可覆蓋其中一第一及第二面板區域不相連之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面板區域,當該像素處於另一操作模式中時,該像素可覆蓋其中至少一面板區域不同於該第一操作模式之面板區域之兩個或兩個以上連續面板區域。當該第一操作模式用於自動立體顯示器(3D顯示器)或雙重視圖顯示器同時該第二模式用於常規2D顯示器或不同於自動立體顯示器或該雙重視圖顯示器之第一模式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一模式時,此特徵係有利的。特定言之,第一模式之自動立體顯示器可需要覆蓋藉由至少三個其他像素之連續區域而彼此相隔之連續區域之像素,同時在該2D模式中,該像素可被定義為僅覆蓋一或多個且相連連續區域。 雙重視圖顯示器可被定義為遍及該面板之兩個交錯影像之顯示器,使得至少兩個觀看者之各者可觀察到該等交錯影像之僅一者而無需在眼睛前方佩戴影像分離構件。如同自動立體顯示器一樣,此需要跨該顯示器面板使用分佈型子像素及像素智慧型非相連區域。 本發明之面板可用於照明且因此可為一照明裝置或系統之部分。由於可使表面具有平滑色彩轉變,特別大區域照明可受益於本發明。 本發明之面板及特別係本文前描述之根據本發明之顯示器面板可有利地用於顯示目的。因此,該等面板可為一電子相框、一投影顯示器裝置、一近距離顯示器裝置(near eye display device)、一多視圖顯示器裝置、一雙重視圖顯示器裝置、一立體顯示器裝置或一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之部分。此等裝置之任一者亦可具有用於朝該裝置之使用者光學放大該面板之輸出之光學放大構件。在該等多視圖顯示之任一者之視圖形成配置中,此等構件可為固有。 光學放大可發生於其中可使用諸如透鏡或棱鏡等等之光學器件在一螢幕上擴大一常規二維影像之投影顯示器中。替代地,在多視圖顯示器(包含雙重或三重視圖顯示器或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一些設計中,歸因於該視圖形成配置(包含雙凸透鏡、棱鏡陣列、微透鏡陣列或甚至視差屏障),亦可能發生光學放大,該光學放大甚至作為一非想要副效應。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顯示器係包含用於引導至少一第一子組像素(定義於該顯示器面板上)至一第一視圖中及不同於該第一組像素之一第二子組像素至一第二視圖中之一視圖形成配置之一多視圖顯示器。歸因於該視圖形成配置將放大該等像素。該視圖可為用於一觀看者之一特定眼睛之一視圖,使得該觀看者在不同眼睛中接收不同視圖,如同在其中使用該第一視圖及該第二視圖以對該觀看者之不同眼睛提供視差影像之一自動立體顯示器中。替代地,該第一視圖可用於一特定觀看者之兩個眼睛,同時該第二視圖係用於另一觀看者之兩個眼睛,如同其中使用該第一視圖以對該第一觀看者提供一特定影像且使用該第二視圖對另一觀看者提供另一影像之一雙重視圖顯示器中。總是在一多視圖顯示器裝置之一視野內之不同方向上提供該等視圖。 該視圖形成配置可包括一雙凸透鏡陣列。較佳地此等雙凸透鏡係具有一半圓柱形形狀(或其他透鏡彎曲形狀)之一細長雙凸透鏡陣列,該等細長雙凸透鏡彼此平行延伸。該陣列覆疊該顯示器面板,且透過此等雙凸透鏡觀察該等顯示器像素。該等透鏡可與該顯示器面板呈一定距離,使得該等像素大致上位於該雙凸透鏡陣列之焦平面中。 該等透鏡之各者較佳地係具有沿細長方向之一圓柱軸之一細長半圓柱形透鏡,沿該細長方向不存在透鏡表面曲率。該顯示器面板可具有包括配置成列及行之連續區域之像素,其中較佳的係此等列及行正交。該等雙凸透鏡可在該顯示器面板之行方向上延伸,使其等圓柱軸平行於該行方向且使每一雙凸透鏡覆疊顯示器像素之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行之一各自群組。較佳地,該等雙凸透鏡在該顯示器面板之行方向上延伸,使其等圓柱軸與該行方向呈一傾角,且使每一雙凸透鏡覆疊顯示器像素之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行之一各自群組。該傾角係致使可選取一像素之至少兩個連續面板區域位於不同列中。此有利於一視圖中一單位圖像元件之形狀,該形狀可變得更如正方形而非細長。參考圖16描述一實例。 本發明之發光區域較佳地係直接發光元件之部分。較佳地,此一元件係一發光二極體(LED)或一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 較佳地該方法包括:- 界定尺寸對應於所要子像素尺寸之驅動電極之一圖案;- 在該等驅動電極之間形成壩之一程序中使用該驅動電極圖案作為一遮罩;及- 提供發光元件材料給該等壩之間之空間,藉此在該等驅動電極上方形成子像素。 此使用該電極圖案作為一遮罩以形成通道(該等壩之間)以接收該發光元件材料。提供發光元件材料給該等壩之間之空間較佳地包括印刷有機發光二極體材料。 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使用該壩結構界定印刷襯墊,印刷襯墊係耦合至各自子像素,且其中該印刷係針對該等印刷襯墊。此簡化所需印刷程序。 現在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例。 現在將關於實例描述本發明之細節。首先,如圖1至圖5中描繪,將描述用於發光區域之一些例示性示意面板佈局,該等面板佈局進一步闡明面板及利用此等面板之裝置一般可如何使用本發明。在該等圖式中,相同的元件符號指示類似特徵。在此等實例中,除非有所指示,否則一面板可被解釋為具有某種平面,其中在此平面上分佈作為一或多個發光元件之部分之發光區域。此等發光元件在藉由驅動構件(通常係電子裝置或積體電路裝置)驅動時能夠提供光,且此等發光元件用該等發光區域提供其等之光。此一發光元件較佳地可為一發光二極體(LED)或一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但是並不排斥其他發光元件。該面板可包含該等驅動構件(例如,呈電子器件之形式),諸如提供適當電壓或電流以驅動此等發光元件之積體電路。替代地,該面板可僅具有該等元件及適用於將該等元件連接至外部驅動構件之連接件。眾所周知,呈電子器件之形式之驅動構件在此項技術中係用於照明應用以及用於顯示應用,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本申請案中予以描述。 圖1表示根據本發明之一例示性面板之一平面圖。該面板(繪製在紙平面中)具有沿間隔軸5彼此相隔一第一間隔3之一第一發光區域1及第二發光區域2。該第一間隔3被選取為以下任一者:小於5微米、小於3微米、小於1.5微米、小於或等於0.5微米或甚至小於或等於0.25微米。 因為本發明係關注發射具有大致上介於0.2微米與1微米之間之波長λ之電磁輻射之應用。此處上文對該間隔3指定之值與此波長範圍有關。較佳地,本發明係最佳用於服務於人眼之應用。因此,此一面板較佳地在介於0.39微米至0.75微米之間之一波長區中運行,波長區表示可見光譜。具有0.5微米之一波長之光在此光譜內可被用作一典型的波長值以基於根據本發明之特徵大小。因此,例如,發光區域之間隔(如間隔3)及寬度、高度或其他特徵大小之值可被指示為c倍於波長λ或典型的波長值之一因數。該因數可為自10至1變化之一整數值或諸如0.75、0.5或0.25之一非整數值。較佳地,由於該等發光區域之間隔及/或特徵大小之值接近一因數2、1或甚至更小內之可見光譜之典型值,此等間隔及/或特徵大小之值等於或小於1微米,或甚至等於或小於0.5微米,因此極大地增加輸出光之混合。 在圖1之當前實例中,根據本發明指定之間隔3導致其中該間隔係根據本發明之區域中介於第一區域1與第二區域2之間之邊界變得模糊。此係歸因於在此區域中可應用Raleigh輻射解析度準則而導致光之混合不可逆所致。然而此不一定意謂該等區域1及2之全部光因此混合。畢竟,該第一發光區域1及該第二發光區域2之寬度(如沿(例如)該間隔軸5量測)可遠大於對該間隔3指定之值,使得來自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之更遠部分之光無法根據本發明而混合。然而,此等區域之邊界將被混合且因此模糊,在跟隨跨該邊界之一線時提供自一區域至下一個區域之一平滑轉變。 在圖1之實例之一較佳替代性實例中,該第一發光區域1及該第二發光區域2可具有被選取為以下任一者之一特徵大小(沿(例如)該軸5之寬度4):小於5微米、小於3微米、小於1.5微米、小於或等於0.5微米或甚至小於或等於0.25微米。在此情況中,特徵大小(寬度4)愈低,該一或多個發光元件之區域1及2之部分彼此混合愈大。最終,例如,當該等發光區域1及2之特徵大小(寬度4)變得與發射光之波長一樣小時,可在即使在光學放大後亦不能個別觀察到該等特徵大小之一程度上發生輸出之全混合。 發光區域之額外尺寸可為發光區域之高度。 在如由圖2A至圖2C表示之一實例中,複製圖1之面板,其中該面板進一步包括沿一間隔軸8與該第一發光區域1分隔一第二間隔7之一第三發光區域6。該第二間隔被選取為以下任一者:小於5微米、小於3微米、小於1.5微米、小於或等於0.5微米或甚至小於或等於0.25微米。如圖2A及圖2B之實施例中,該間隔軸8可平行於該間隔軸5,或如圖2C之實施例中,此等間隔軸不一定平行。 在圖2A之實施例中,發光區域1係介於其他發光區域與該等間隔3、7之間,且該寬度4可彼此獨立界定,繼而在該面板上自由設計發光區域同時提供本發明之優點。 在圖2B之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發光區域2係位於該第一發光區域1與第三發光區域6之間。由於該第二間隔7之值之規格,該第一發光區域1與該第三發光區域6之邊界將混合且模糊或不清晰。此外,因為該等間隔3及7二者皆係關於該第一發光區域1而界定,所以該間隔7之值判定該第一間隔3與該寬度4之總和之值之上界,使得該第一間隔3及該寬度4將滿足使整個發光區域2之光混合至該等發光區域1及3之邊緣中之要求。當該第二間隔小於1.5微米時情況尤為如此。 由於該間隔7接近所發射之可見光譜之光之波長(例如,2至1倍於可見光之典型波長),該發光區域2因此無法被單獨觀察到且完全混合,尤其係在該間隔7變得小於1.5微米時。 該第二發光區域2被繪製完全介於該發光區域1與該發光區域6之間。然而,該第二發光區域2亦可僅部分介於此等發光區域之間;例如,當該發光區域2在垂直於該軸5或8之一方向上相對於其他發光區域偏移時。在該情況中該混合施加於介於該等區域之間之至少此部分。因此觀察到光輸出經由2自發光區域1至發光區域6之一平滑轉變。注意對於該實例之此實施例,可自由選取該第一間隔3及該寬度4,前提係其等之總和總計達該第二間隔7之值。 在圖2C之實施例中,該間隔軸5與該間隔軸8可呈不同於零之任何角度。該間隔軸5與該間隔軸8可呈(例如)30度角、45度角、60度角或90度角,但是並不排斥其他值。在圖2C中,軸5與8正交,同時在(例如)圖4中此等軸係近似60度。對非平行間隔軸5及8指定該等間隔3及7導致光遍及該面板在不同方向上混合,因此僅以與針對圖1之實施例描述之方式相同之方式使遍及該面板在不同方向上之區域邊緣模糊。因此不僅可在一方向上而且可獲得遍及該面板之一區域的平滑輸出轉變及/或平滑色彩轉變。 圖3展示一較佳實施例,其中現在亦沿間隔軸11發生如針對圖2B之實施例描述之第二發光區域2與發光區域1及6之至少部分混合。因此,額外的第四發光區域9係沿間隔軸11與該第二發光區域2分隔一第三間隔10。第五發光區域12係沿間隔軸14與該第四發光區域9分隔該第四間隔13。該間隔10(及因此亦間隔13)被再次選取為以下任一者:小於5微米、小於3微米、小於1.5微米、小於或等於0.5微米或甚至小於或等於0.25微米。該第二發光區域係介於該第四發光區域9與該第五發光區域12之間。因此,由於如針對圖2B之實施例描述之類似原因,該第二發光區域2現在可在兩個方向上完全與相鄰區域混合,尤其係在該等間隔7及13變得與發射光之波長一樣低時。在圖3之情況中該等間隔軸11及14係平行的。 可在本發明之定義內選取上述實例之發光區域之間隔及尺寸。然而,由於將沿該等軸5或11之至少一者遍及大致上該發光區域2之整個區域平滑化轉變,較佳實施例具有2微米以下之間隔7及/或間隔13。甚至更佳地此間隔小於1微米或0.5微米。轉變區域中之光輸出將大致上均勻。 注意在上述實例之任一者中,間隔3及/或10可大致上為零。依此方式,整個面板區域提供光輸出且不存在可賦予任何種類之一輸出強度變動之暗區域。因此較佳地,相鄰發光元件之間之間隔接近零或為零,同時諸如發光區域之一寬度及高度之特徵大小被選取為以下任一者:小於5微米、小於3微米、小於1.5微米、小於或等於0.5微米或甚至小於或等於0.25微米。此使得全部面板區域係用於提供光同時達成邊緣與區域之最佳混合。 在一實例中,一面板可具有複數個第一及第二發光區域,且(若可適用)亦可具有複數個第三、第四及第五發光區域。在本發明之一面板中,一像素群組可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之任一者定義之本發明之本質特徵。同時,僅部分或完全不同於該第一群組之另一像素群組亦可具有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之任一者之本質特徵。下文將描述此實例。 可按照需要選取根據本發明之發光區域(例如,圖1至圖5之發光區域)之一或多者之形狀。然而,關於所指定之間隔,某些形狀將係有利的,尤其係在該面板(例如,具有具備發光區域之一像素陣列之一顯示器面板)具有用以填充該面板上之一較大區域之複數個發光區域時。 在一實例中,該等發光區域具有可由規則地填充一平面或彎曲平面之形狀。此等發光區域在全部具有相同形狀時可為(例如)三角形、四邊形(鑽石狀、長棱形、矩形或正方形)或六邊形(具有相同長度側之規則六邊形或具有不同長度側之不規則六邊形)。圖4提供具有長棱形發光區域之一面板之一實例。替代地,在全部發光區域中可存在多種形狀,即,可存在與矩形組合之正方形、與長棱形組合之三角形或可為平面填充而不留下間隙之任何其他組合等等。由於與相鄰發光區域之混合更均勻,導致相鄰發光區域之邊緣彼此平行運行之形狀及分佈係有利的。 該等發光區域可為如圖5A中之箭頭之形式,實際上該等發光區域係由如圖4中繪製之鑽石形之組合所致之形狀。圖5B展示具有六邊形形狀發光區域之一面板及可判定或定義區域之間隔及寬度或高度16之方式。在此情況中由於兩側(上及下)比其他四個側短,所以六邊形係不規則的。在類似圖案中可使用規則的六邊形。 在本發明及圖1至圖5之實施例中,發光區域1及2之色彩不同且可藉由該面板提供至少兩種色彩及其等混合結果。歸因於模糊而平滑化自一色彩至另一色彩之色彩轉變。較佳地,該面板包括至少三種不同著色的發光區域(例如,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運用該等發光區域可產生一全色譜。此等色彩可為具有或不具有黃色(Y)或白色(W)之紅色、綠色、藍色(RGB)或具有或不具有黑色(B)之青色、洋紅、黃色(CMY)。此等色彩有時候被稱為原色。 在替代性實例中,如圖2至圖5般配置該面板,且至少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三發光區域係用於提供相同色彩之光。因此,相同著色發光區域之間之邊界現在由於超出沿至少該軸5之光學器件之解析度而變得模糊。在一實施例中,若第四發光元件9亦具有與第一發光元件1及第三發光元件6相同之色彩,則沿該軸11延伸相同著色發光區域。 上文描述之面板可在諸如燈具之照明裝置中使用。該等面板在大面積照明裝置中尤為有利,其中對較大區域之均勻照明可能需要結合對大區域之色彩控制。因此,例如,可完成對一大區域之平滑色彩轉變。 替代地,可有利地在顯示器裝置中使用根據本發明之面板。顯示器裝置通常能夠對一觀看者提供具有高(數位)解析度之一影像或圖像。為此此等裝置通常具有其中界定像素之面板,該等像素之各者可被細分為子像素(例如)以對該等像素提供色彩。 在一彩色顯示器中,一顯示器(面板)之像素定義可經定址以(若適當用全色彩)表示一圖像或影像之一數位影像(空間)點或元件之最小單位。該顯示器(面板)之像素判定解析度,其中顯示具有該解析度之圖像/影像。該像素之子像素係用於對該像素提供一色彩之最小單位。與該像素之子像素一起賦予該像素提供一全色圖像或影像元件之能力。通常使用該面板之驅動構件完成像素及子像素之定址。 像素可被組織成具有列及行之陣列。此等列及行無需正交,但實務上通常正交。在大部分像素/子像素佈局中,該等子像素亦被組織成列及行,因此賦予子像素之諸行相同色彩。 下文將進一步描述本發明之細節(用於顯示器且特定言之在面板前方具有放大光學器件(諸如基於一雙凸透鏡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之顯示器時之細節)。發光區域之光輸出之混合將係根據參考圖1至圖5解釋之原理。 圖8A展示一顯示器面板之一常規像素圖案之彩色像素80。該像素具有尺寸(寬度及高度)83。在此情況中,每個彩色像素80具有四個單色(原色)子像素81;兩個綠色(G)子像素、一藍色(B)子像素及一紅色(R)子像素。每一子像素81之區域係具有尺寸(高度及寬度)82之正方形,其中在此情況中該尺寸82係該尺寸83之一半長度。該圖案基本上係一成比例的Bayer圖案(如由數位相機使用)。僅展示該圖案之一彩色像素80,且容易沿其中定義該等尺寸83之方向藉由該等像素之平移重建面板圖案。因此,該彩色像素80係跨該顯示器面板由像素之列及行(未展示)組成之一規則的重複圖案之部分。 在圖8A之實施例中,當表示一先前技術顯示器面板時,例如,對於一42" 1080p高清晰度電視(HDTV),像素80之尺寸83可為480微米之數量級,或對於一高端行動電話,像素80之尺寸83可為100微米之數量級。通常,在此等顯示器中,在該等像素之發光部分周圍存在一黑色矩陣,該黑色矩陣之寬度可在10微米至20微米範圍中。黑色矩陣因此判定(子)像素之間之間隔及隨之判定該等子像素之發光區域之間之間隔係在此10微米至20微米範圍中。 在圖8A之實施例之先前技術顯示器面板中,每一像素80使用三個定址(驅動)連接件,每一單色子像素81使用一個定址(驅動)連接件。注意該兩個綠色區域81係相同子像素81之部分。經由可被個別定址之此等定址線,該像素可被賦予在全色譜中選取之一色彩,其中該色彩之強度按照需要表示待顯示之影像之一數位點。此一先前技術像素歸因於其大小可導致色彩分離,尤其係在光學放大該像素區域(其可發生在某些顯示器應用(諸如(例如)自動立體顯示器或投影顯示器)中)時。 為減小或防止發生該色彩分離,可在圖8A之像素中實施本發明。實施本發明之一種方式係根據圖8B中所示之實例。在此實例中,為與圖8A比較,該像素84係正方形且具有尺寸83,在此情況中係與圖8A之像素80相同。因此,圖8B之顯示器面板將能夠提供與圖8A之顯示器相同之數位解析度。然而,該像素84現在具有根據本發明分佈遍及該像素84之整個區域之多個發光區域。圖8B之左上角指示兩個綠色(G)、一紅色(R)及一藍色(B)發光區域。每一發光區域具有尺寸85且不同著色發光區域可藉由其等之間之細長的黑色襯墊而分離,但此並非必需。 該等尺寸85及該等分離係根據本發明指定以產生發光區域輸出混合。因此,該像素84之左上側之綠色及紅色發光區域可對應於參考圖1至圖3描述之一些實例之第一發光區域及第二發光區域。 在圖8B之此特定實例中,該尺寸85及該間隔二者皆係200奈米(即,小於500奈米之綠色光波長)。替代地,該尺寸85亦可為750奈米,同時該間隔可為僅250奈米或其等二者可皆為500奈米。 注意該圖8B僅僅係示意性。為簡單起見僅繪製幾個發光區域。實務上歸因於相對寬度83及85可存在更多的發光區域。 在圖2B與圖8B組合之一實施例中,若(例如)尺寸85係200奈米使得在兩個空間方向上(沿空間方向量測該等寬度83)各400奈米重複最小的整個正方形RGBG圖案,則一發光區域之寬度小於藍色光之波長。因此,歸因於本文之前描述之解析度限制,一最小的重複單位RGBG之全部色彩區域被融合。 可根據關於如何對本文之前關於圖1至圖5描述之發光區域選取尺寸之實例作出其他選取。 如圖8A之像素80,圖8B之像素84具有三個子像素,該等子像素係一個紅色子像素、兩個綠色子像素及一個藍色子像素。此等子像素係在各自圖8C、圖8D及圖8E中予以描繪,且就該等發光區域而言其等與先前技術子像素不同。在圖8B中具有尺寸82之區域不再對應於其中圖8A中定位初始子像素之區域。在圖8A中提供具有尺寸82之區域之子像素光已分佈遍及圖8B中具有尺寸83之整個像素區域。因此,在圖8C中,存在屬於紅色子像素但分佈遍及該像素84之整個區域之16個紅色(R)發光區域。在圖8D中,存在屬於該綠色子像素之32個綠色(G)發光區域,且在圖8E中存在屬於該藍色子像素之16個藍色(B)發光區域。此等發光區域全部具有尺寸85且該等子像素之每一者內之發光區域彼此相隔該尺寸85。 圖8B之實例中指定為200奈米之尺寸85及間隔導致一子像素內全部發光區域之光混合。歸因於該等子像素自身之中及其他子像素之中之發光區域之混合,像素84之區域將被觀察到為一連續著色區域。該等不同的子像素色彩將因此不能單獨識別。因此減小或甚至消除色彩分離。 圖8B之每一像素之圖8C至圖8E之子像素之區域總計達圖8A中對應的子像素區域81。因此,由於一子像素之全部發光元件可在用於某一像素點之相同色彩及/或強度設定下藉由並聯連接該等發光元件而定址,圖8A及圖8B之像素能夠提供關於光輸出之強度及數位解析度之相同的圖像元件資訊且亦可提供有等量的定址連接件。下文將進一步闡明平行定址。 在圖8B之一替代性實施例中,驅動連接件總量可被增加至其中在每個發光區域具有可個別定址之此一定址連接件之最終情況下一子像素之每一連接件具有較少發光區域係可能的之一位準。在該最終情況中,每個發光區域因此係一子像素,且一像素可被選取為更小(若該子像素仍僅具有四個個別發光元件),隨之結合根據本發明受益於無色彩分離增加數位圖像解析度。然而,由於將需要更多的驅動連接件,所以此需要大量重新設計驅動電子器件。由於在半導體產業中IC電路具有(例如)容易容許此密度增加的驅動IC之導體尺寸,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能夠達成此重新設計。而且可需要能夠受益於此最終實施例之額外解析度影像。 在一實施例中,面板之像素仍可相隔大於根據本發明之一間隔。接著在像素內發生混合,但像素之間並未發生混合。此可有利於如將在下文予以解釋之自動立體顯示器。較佳地,該等發光區域全部係根據本發明而定位並定尺寸,使得亦在面板之相鄰像素之間發生混合。對於2D顯示器裝置,可隨之達成平滑像素轉變。發光區域結構之規則陣列(參見上文)偏好此平滑像素轉變,這係因為該等發光區域結構容許用混合像素有規則地填充整個像素區域。 本發明可適用於除圖8B之像素結構外之其他像素結構。例如,PenTile及RGB stripe可經調整以併有本發明。 本發明亦適用於每一像素具有多於3種色彩之面板(及使用此等面板之裝置)。圖9A中賦予一實例,其中繼紅色(R)、綠色(G)及藍色(B)像素後亦存在黃色(Y)像素。圖案進一步展示該等子像素之中之發光區域區別。此可用以產生一良好的開始點以填充色譜或容許有時候必須用(例如)OLED光發射器補償壽命問題。可使用其他多原色。 據說,一種選用之增加係:分佈該等區域以最大化一像素之OLED壽命。此具體意謂綠色具有最少表面且藍色具有最多表面。圖9B展示在圖案中具有重複配置之此一面板包括一第一區域之一綠色子像素、大於該第一區域之一第二區域之一紅色子像素及大於該第二區域之一第三區域之一藍色子像素。該等藍色區域形成一完整列,且此可以與圖10B之條紋形式相同之方式簡化製造。 而且,可藉由產生一子像素結構來探究色彩之波長之差,其中子像素之間之距離在某種程度上與該等波長成比例。例如,一像素中重複發光區域圖案之每一像素可包括具有三個紅色、兩個藍色及三個綠色區域之一陣列。該三個紅色子像素區域係彼此接觸以形成一單一叢集,使得紅色叢集之間之間隔大於該等藍色區域或該等綠色區域之間之間隔。 在圖9之實例中,虛線賦予像素區域,同時子像素如以參考圖8描述之方式般包括一種色彩之多個發光區域。因此,圖9B中之像素具有9個群組的RGBY發光區域,其中每一子像素具有一種色彩之對應的9個區域。類似地在圖9B中,該像素具有9個群組的RGB區域,其中該等子像素之各者具有一對應色彩RGB之9個區域。然而,該像素可被定義為較小,即,在僅具有一色彩群組之最終情況下包括較少色彩群組。 可藉由對藍色或在圖10B中對全部色彩使用如圖9B中所示之條紋來簡化根據本發明之一顯示器面板像素結構之產生。因此,每一像素之重複圖案包括一組分佈型RGB條紋。圖10A展示對應的先前技術RGB像素,而未運用本發明。圖10B之子像素之各者之表面可經調整以最大化OLED壽命。例如,子像素之寬度可不同,同時高度保持相同。接著最小的子像素(綠色)之大小判定方格之尺度。此在圖10B中並未予以展示。 可製造具有交錯連續曲折及叉狀子像素結構之像素,諸如圖11A之像素。在此等像素中,每一子像素紅色、綠色或藍色僅包括具有根據本發明之間隔及寬度之一對應的發光區域。在圖11A中,藍色子像素/區域110B提供最短波長之光,使其有利於選取此藍色子像素之曲折結構。紅色子像素/區域110R或綠色子像素/區域110G具有梳狀結構。容易使該結構擴展至四種或甚至五種不同色彩。可藉由調整該曲折結構或梳狀指狀物之寬度來控制該等子像素發光區域。此對於最大化OLED壽命而言可能係極其重要的。該圖式展示一像素,且此像素圖案係跨面板區域而重複。該圖式亦展示自用以定址不同子像素之列線至子像素電極之連接件111。 圖11A中該等子像素係經交錯以容許良好的色彩混合。該結構容許每一子像素具有一連續發光區域而實施本發明,其中(子)像素區域未再次定界於藉由小尺寸界定之區域。 雖然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需要每一像素具有多種發光區域,然而此未必然導致更複雜地定址顯示器。針對顯示器係一基於LCD之顯示器(圖12A)或一基於OLED顯示器(圖12B)之情況,此在圖12A及圖12B中予以進一步圖解。在該兩個情況中,以一主動矩陣方式定址該顯示器,每一子像素利用僅一單一資料線120、一單一選擇線121及一單一選擇電晶體122。替代地,可應用在此項技術中熟知且將不會予以進一步描述之被動矩陣定址。在圖12B之情況中,若必須使用電流驅動來驅動呈二極體(例如,OLED)之形式之發光區域125,則亦存在連接至該等發光區域125之一電力線124,其中一驅動電晶體124介於該等二極體與該電力線之間以在必要時驅動該等發光區域125。每一發光區域之另一終端係連接至共同接地。藉由將一子像素之全部發光區域125透過定址電晶體122連接至相同資料線,定址線數目與其中用一單獨電晶體單獨定址每個發光元件125之情況相比可保持為低。較佳地,在顯示器製造程序中於一單一遮罩層中實現發光區域電極,這係因為此使該等區域之清晰度、間隔及對準更加可靠。可在該電力線與驅動TFT之閘極電極之間提供一儲存電容器。 本發明係特別關注具有放大本發明之面板光學放大構件之顯示器。關於一自動立體顯示器實例圖解有利效果。 圖6、圖7A及圖7B表示一直視型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60,其包括用作一空間光調變器以產生一場景之顯示或影像之主動矩陣類型之一液晶顯示器(LCD)面板63。 該顯示器面板63具有配置成列及行之彩色顯示器像素之一正交陣列。該等彩色像素之各者在如一常規彩色顯示器中之列(水平)方向上具有一紅色、一綠色及一藍色子像素65。該面板因此亦以一交替方式在該列方向上具有紅色、綠色及藍色子像素之行。為清楚起見,僅展示少量顯示器子像素65。實務上,該顯示器面板63可包括約一千列及數百行顯示器子像素65。 該液晶顯示器面板63之結構及構造係完全習知的,且由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知道如何製造及設計此顯示器面板而將僅簡單地描述該結構及構造。特定言之,該面板63包括一對分隔的透明玻璃基板,在該等基板之間提供一對準扭曲向列或其他液晶材料。該等基板在其等接觸面上承載透明氧化銦錫(ITO)之圖案。亦可在該等基板之外表面上提供偏振層。 在一實例中,每一顯示器子像素65包括該等基板上之相對電極,其中在該等相對電極之間存在中間液晶材料。該等顯示器子像素65之形狀及佈局係藉由該等電極之形狀及佈局判定。該等顯示器子像素65係藉由間隙彼此有規則地分隔。 每一顯示器子像素65係與諸如一薄膜電晶體(TFT)或薄膜二極體(TFD)之一切換元件相關聯。該等顯示器像素經運行以藉由對該等切換元件提供定址信號而產生顯示,且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瞭解合適的定址方案。此每一子像素65係可個別定址以提供待顯示之資料。 該顯示器面板63係藉由通常被指示為一背光燈之一光源67照明。在一習知配置中,此包括延伸遍及顯示器像素陣列之區域之一平坦背光燈。透過該顯示器面板63引導來自該光源67之光,其中個別顯示器子像素65係經驅動以調變該光並產生該顯示。 該顯示器裝置60亦包括配置在該顯示器面板63之顯示器側上方呈一雙凸透鏡薄片69之形式之一光學視圖形成配置,該光學視圖形成配置執行一視圖形成功能。該雙凸透鏡薄片69包括彼此平行延伸之一列半圓柱形雙凸透鏡66,為清楚起見僅展示該列半圓柱形雙凸透鏡66之三個雙凸透鏡66。一透鏡之圓柱軸係平行於該顯示器面板之行方向,且在此情況中該圓柱軸在圖6之圖式之平面中被繪製成垂直。 在此情況中該等雙凸透鏡66係呈凸圓柱形透鏡之形式,且其等用作用於藉由該等子像素65提供之光之一光輸出引導構件。可使用其他透鏡形狀,諸如具有抛物線透鏡之一透鏡形狀。此係依以下此一方式而達成:該光學視圖形成配置在該顯示器前方之不同方向上提供在該顯示器面板63上顯示之相同場景之不同影像(亦被稱為視圖),使得位於該顯示器裝置60前方之一使用者之左眼及右眼能夠接收不同視圖。所示之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能夠在不同的方向上提供若干不同視圖,例如,圖7A中編號為1、2、3及4之視圖,該等視圖之一部分在圖7B中予以更詳細且以一簡化方式展示。該等視圖可具備相同場景之透視影像以令使用者感知一立體影像。 特定言之,每一雙凸透鏡66在列方向上(即,在此情況中在其中透鏡表面彎曲之方向上)覆疊一小群組顯示子像素65。在係該顯示器之一俯視圖之圖7B中,例如,各自包含子像素65及65'之兩個此等群組67及68係藉由各自透鏡66及透鏡66'予以覆疊。該等雙凸透鏡(例如,圖7B中之66或66')在一不同方向上引導一群組67或68之每一顯示器子像素之輸出,以形成該若干不同視圖。特定言之,在圖7B中,不同群組之子像素65被引導至提供一第一視圖之方向22中,同時不同群組之子像素65'被引導朝向提供另一視圖之方向23。在圖7B中,僅展示如何用該等雙凸透鏡形成兩個此等視圖,但是應清楚可如何藉由增加每一群組子像素數目來構造更多此等視圖,導致圖7A之情況或具有大於4個視圖之一情況。通常使用9或15個視圖,用亦如此申請案之[先前技術]章節中解釋之一場景之多個角度的立體視圖提供一真實環視能力。 在一自動立體顯示器中,投影在圖7B中方向22及23上之視圖之各者提供如本文之前解釋之顯示器面板63上顯示之相同場景之一視差影像。觀看者每一眼睛接收一視圖,且因此能夠自其相對於該場景之特定位置觀察到一立體影像。 在另一顯示器(諸如一所謂的雙重視圖顯示器)中,使用該等視圖來依以下此一方式顯示完全不同內容:一第一觀看者能夠看見第一視圖,同時一第二觀看者能夠看見第二視圖,同時該等觀看者不能看見其他視圖。在該情況中,產生可用於(例如)一汽車主控台或飛機儀錶板中之一所謂的雙重視圖顯示器。此需要關於子像素節距調整尤其透鏡節距。為更詳細描述一此一顯示器之構造及操作,讀者參考公開案DE19920789A1或US6231201B1,該等公開案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返回至圖6之自動立體情況,由於使用者之頭部跨顯示器且隨之跨該等視圖自左移動至右,使用者眼睛繼而將接收該若干不同視圖之不同視圖(例如,在圖7A中,跨該顯示器自右移動至左,觀看者在其右眼及左眼中接收到各自組視圖:1及2、2及3以及3及4),若此等視圖正顯示場景之適當視差影像,則賦予使用者立體環視效果。下文尤其關於圖14或圖15對一傾斜透鏡顯示器進一步闡明適當的視圖指派(指派視圖影像資訊至面板上之正確子像素)。美國專利6064424、歐洲專利EP1566683B1或WO1997/023097及其中敘述之參考文獻中提供關於如何關於視圖指派及可能的影像演現來構造並操作此一顯示器之一甚至更詳細描述,該等案全部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假設不存在視圖之時間循序顯示,則相同場景之一影像之若干自動立體視圖之中將必須共用用於顯示一2D影像器之顯示器面板63上可用的子像素(全部群組65及65')之總數目。例如,對於具有各自包含矩形的一紅色、一綠色及一藍色子像素之規則正方形彩色像素(如關於圖6描述且在圖15中進一步詳細說明面板佈局)且具有具備彎曲方向上之一透鏡節距為4.5倍於水平方向上之子像素節距之一透鏡之一雙凸透鏡薄片之一9視圖顯示器,必須在9個視圖上方劃分該顯示器面板之像素,其中每個視圖係所顯示之一場景之一完整視差影像。在圖9之顯示器中,該等透鏡相對於行方向稍微傾斜。該等子像素中指示視圖指派。因此,在子像素視圖指派中具有數字1之全部子像素被提供給視圖1,且具有數字5之子像素被提供給視圖5等等。然而,注意雖然每一視圖存在較少像素(子像素),但是在一視圖中不存在黑斑,即,用像素資訊填充整個視圖區域。此係歸因於已藉由視圖引導配置(關於該9視圖系統之更詳細說明,請參見美國專利6064424)增加該等子像素之大小之事實。因此,對於如藉由圖7B表示之一凸透鏡顯示器,必須牢記藉由透過該雙凸透鏡薄片之一透鏡觀看一子像素,當該薄片係位於該子像素之焦距時,由於透鏡填充該透鏡之彎曲方向而觀察到此子像素。在具有一透鏡節距(而非其藉由該子像素界定之本體大小)之一視圖中觀察到該子像素;針對投影在方向23上之視圖將子像素65'放大至一大小24,且在投影於方向22上之視圖中將該子像素65放大至該大小25。此進程放大不僅適用於僅在一維中彎曲之透鏡而且適用於在二維中彎曲之透鏡。因此,一視圖內所感知之影像解析度小於(在空中方面中理論上為9倍)藉由該顯示器面板之實體子像素方格界定之初始影像解析度。對於該9視圖顯示器,一(3D)視圖中一單位圖像元件在水平方向上之大小係約4.5倍於初始面板子像素節距。 在所顯示之顯示器中,例如在圖7B中,頂部子像素65可為一紅色子像素,同時下部子像素65(在相同方向上藉由下一個相鄰透鏡投影)係一綠色子像素。下一個下部子像素(未繪製)係一藍色子像素。依此方式,用大小增加的紅色、綠色及藍色子像素填充該等視圖(在此情況中在方向22上)。此參考圖13及圖15予以更詳細地描述。 在2D使用中,雖然該顯示器面板63之子像素之大小可能足夠小以防止觀看者看見色彩分離,但是在基於相同2D面板且具有視圖引導構件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中,現在清楚歸因於一視圖中由於放大增加彩色子像素大小而可且甚至有可能發生色彩分離。實際上,色彩分離之現象在許多熟習的自動立體顯示器設計中清晰可見。 由於藉由一透鏡覆疊所需要的像素群組愈大,通常對具有更多數目視圖(諸如(例如)15個視圖等等)之顯示器之影響將變得相對惡劣,因此增加放大因數。注意通常期望更多數目視圖,這係因為其提供一顯示器之改良立體或環視性質。 可藉由用根據本發明之一顯示器面板(例如,本文之前描述之例示性面板之任一者)取代圖6至圖7之顯示器之顯示器面板63來減小或甚至防止該問題。 參考圖13,具有圖6之結構且以圖7之方式操作之一先前技術顯示器具有具備習知常規RGB像素結構(即,如圖10A中之像素結構)之一顯示器面板。RGB像素在列方向上(在該圖式中為水平)重複。若圖13之此面板係用作一常規2D顯示器面板,則將存在(例如)正方形像素130、130'及130",該等正方形像素之各者具有對應的矩形子像素(例如,像素130之131(R)、132(G)及133(B))。然而,在一自動立體顯示器中,歸因於該視圖形成配置之存在及操作原理,不同地界定該等像素及子像素。此暗示本發明之實施方案。注意為防止衝突,當該等視圖具有單位圖像元件時,在如本文之前指示之面板上界定像素及子像素。 由於該顯示器面板前方之視圖形成配置,圖13之自動立體顯示器具有具備複數個雙凸透鏡之一雙凸透鏡陣列。僅繪製雙凸透鏡136、136'及136"。每一雙凸透鏡具有一圓柱軸,沿該圓柱軸實質上不存在透鏡曲率。該軸平行於在圖式之平面中垂直之2D像素行方向。該雙凸透鏡在該列方向上具有一節距(寬度)138,使得一雙凸透鏡在像素列方向上覆疊4個子像素,即,該透鏡節距在此像素列方向上係4倍於子像素寬度139。而且,該顯示器面板實質上係在該等透鏡之焦距處。此可在該面板與該等透鏡之間使用一玻璃板(未繪製)來完成。該等子像素係藉由該等透鏡投影至該等視圖中以在具有單位圖像元件之視圖中形成一影像。圖13中展示一第一視圖之單位圖像元件134。實際上,在3D影像之一特定視圖中由一觀看者實際上觀察到該「像素」。虛線箭頭指示該顯示器面板上該單位圖像元件134之部分135、135'及135"之初始子像素。該等箭頭並未指示藉由該等透鏡之正確光學投影。注意該圖式係一透視圖,其中為清楚起見稍微偏離列方向上之左側繪製透鏡。該單位圖像元件134將被提供給圖6之視圖1。 存在以一類似方式產生之其他視圖,但是此等視圖並非圖13中所示之視圖。該單位圖像元件134具有單位子圖像元件135、135'及135"。以參考圖6及圖7解釋之方式,此等單位子圖像元件之各者係由藉由該等透鏡投影並放大面板子像素之結果,使得該等單位子圖像元件之寬度大致上為4倍於該子像素寬度139。 因此,在圖13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中,結束於一視圖之相同單位圖像元件中之子像素歸因於覆疊該等子像素之各自透鏡下方之該等子像素相同相對位置一起界定一面板像素。例如,該顯示器面板之子像素131、132'及133"形成透過各自透鏡136、136'及136"產生該單位圖像元件134之面板像素。 如關於圖7所解釋且歸因於該等透鏡之節距,相鄰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例如,135及135'或135'及135")起源於彼此相隔3個面板子像素之面板子像素。因此,該視圖形成配置要求該面板上之像素已「分佈」子像素(例如,131、132'及133")以給一正確的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34提供相鄰(非分佈型)視圖子圖像元件135、135'及135"。在該面板(無透鏡)之常規2D使用中,一面板像素(例如,130)將具有相鄰(非分佈型)子像素(例如,131、132、133)。 圖13之顯示器裝置因此係一4視圖裝置,這係因為在一透鏡表面彎曲之方向上該透鏡之不同部分下方存在4個子像素,該等子像素因此被引導至4個彼此不同方向。作為一實例,不同於所顯示之視圖之一第二視圖之一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係經形成具有具備子像素132、133'及131'''(圖13中並未展示最後提及之子像素131''',但是該子像素133'''係在其右側與該像素133"相鄰)之一像素。已關於圖7解釋引導視圖之方式。 為減小或防止放大視圖中之色彩分離,必須以減小該單位圖像元件134中之色彩分離之此一方式應用本發明。考慮到該視圖形成配置(透鏡)之方向功能,此需要正確實施本發明。 參考圖14描述一種實施本發明之方式。 在圖14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中,該等視圖形成雙凸透鏡以與圖13之顯示器中之方式相同之方式運行。該等雙凸透鏡具有與圖13中相同之尺寸、定向及距顯示器面板之距離。然而,面板結構、像素及子像素清晰度不同。因此,圖14中之顯示器面板以一交替方式沿列方向(在圖式之平面中為水平)具有本發明之紅色(R)、綠色(G)及藍色(B)發光區域。該圖式中區域指示之RGB現在表示根據本發明之發光區域而非表示子像素。 在該實例中,該等發光區域在列方向上之間隔及寬度符合本發明。尺寸係致使連續RGB發光區域之一群組146之光輸出大致上混合(例如,因為三個連續區域之寬度一起係約0.6微米)。已混合之著色輸出將被觀察作為具有一區域148之一大致上均勻輸出。圖14中亦指示起源於發光區域之各自群組146'及146"之兩個以上此等區域148'及148"。該等區域148、148'及148"可表示光輸出混合區域。 為與圖13之顯示器比較,該等群組146、146'及146"之區域及其等對應的光輸出混合區域148、148'及148"與圖13之各自子像素區域131、132'及133"對應。實務上,一混合區域(例如,148)之寬度149將遠大於(在此情況中等於圖13之先前技術自動立體顯示器之寬度139)一單一發光區域之寬度(在此情況中大於0.2微米),使得實務上一混合區域中將存在比三個發光區域更多的此等發光區域。然而,為清楚起見,每一光混合區域僅繪製三個發光區域。因為圖14之光學雙凸透鏡配置(具有透鏡136、136'及136")與圖13之光學雙凸透鏡配置相同,所以該等區域148、148'及148"係朝一觀看者投影至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44之區域145、145'及145"中,且因此此等區域145、145'及145"對應於圖13之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34之各自視圖單位子像素元件135、135'及135"。 圖14之面板隨分佈子像素,其中促成該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44之一子像素之發光區域並非全部最接近彼此鄰接之相鄰區域以致形成一單一發光區域。更具體言之,在該面板中,現在存在子像素141(紅色)、141'(綠色)及141"(藍色),且此等子像素之各者具有其分佈在以下群組上方之發光元件:146(用於提供混合區域148)、146'(用於提供混合區域148')及146"(用於提供混合區域148")。 在自動立體模式中,該面板因此包括諸像素,使得每個像素覆蓋各包括全部子像素(在此情況中為141、141'及141")之發光區域之多個連續區域(在此情況中為148、148'及148"),其中此等多個連續區域並不相連。 依此方式分佈一子像素之發光區域容許減小其等大小及間隔至符合本發明之尺寸以在不干擾該等雙凸透鏡之視圖引導功能之情況下混合其等光輸出,使得不變更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建立。 在圖14之顯示器面板中,用相同影像點資料驅動該等子像素141、141'及141"(畢竟該等子像素全部表示視圖中之一影像點),實務上,該影像點資料相當於一強度值,這係因為藉由該等元件(OLED或其他元件)(該等發光區域屬於該等元件)之本質而固定色彩。因此,該等子像素141、141'及141"一起形成一像素,該像素在放大後係該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44,該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44之區域145至145"不可區分,這係因為其等已建立相同資料(即,例如,該等子像素之每一者中該等發光區域之相同強度值)。 因此,可減小或甚至防止色彩分離同時保持一視圖中之圖像解析度,這係因為該等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34及144大小仍相同。就本發明仍需要或不需要相同量的選擇及驅動線而言,此甚至可在無額外驅動電子器件之情況下完成。每一子像素141、141'或141"之發光區域可僅並聯連接且使用如上文關於圖12描述之一習知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一驅動構件同時驅動。 應清楚以類似於針對RGB像素描述之一方式,本發明可實施自動立體顯示器之面板之其他像素圖案。 本發明之一結果係:因為跨該面板之整個面板像素結構可經設計以藉由根據本發明指定全部發光區域之間隔及/或該等發光區域之大小提供色彩之連續融合,所以可個別定址之一實際彩色像素或子像素之大小可藉由定義每一(子)像素之發光區域數目而被選取為任何大小。使邊界模糊及/或完全混合發光區域之光將總是放大或未放大發生。該子像素之最小大小之限制係該等發光區域最小大小(例如,圖10中之85)。子像素及彩色像素之清晰度因此僅取決於包含發光區域之互連件之定址構件之設計及其操作,可能結合用該視圖形成配置形成視圖之方式。就上文而言能夠調整驅動之一靈活驅動構件因此有利。此將在下文予以進一步描述。 在不考慮可能的色彩分離之情況下自由選取(子)像素大小有利於設計自動立體顯示器。此係歸因於以下事實:子像素與視圖引導構件(諸如該等雙凸透鏡)(此處參見上文及美國專利6064424)之節距之間的比率係部分判定藉由一自動立體顯示器顯示之視圖數目且亦隨之判定(例如)環視能力。在基於雙凸透鏡之自動立體顯示器之情況中,該等透鏡或透鏡陣列可難以製造或製造極為昂貴,且難以在該顯示器面板像素結構上對準,尤其係在雙凸透鏡較小(較小的節距)時。因此,為此可能有利於提供具有某一充分大的大小/節距之透鏡,該等透鏡易於製造或在該顯示器面板上對準,但是當不使用本發明時導致色彩分離。本發明現在提供使此透鏡設計不受色彩分離影響。與解決該等雙凸透鏡之製造及對準困難相比,特徵大小較小的(子)像素更加易於實現。 在上述實例中,該自動立體顯示器具有一半圓柱形透鏡,該半圓柱形透鏡具有在沿其圓柱軸不彎曲之一透鏡表面。由於該軸係沿圖6、圖7、圖13或圖14中之行方向(在該等圖式中垂直)定向,因此並未平行於該垂直面(即,平行於該圓柱軸)發生凸透鏡放大,這係因為沿此軸並不存在透鏡操作。一般而言,僅在沿其中該透鏡表面彎曲之方向發生該放大。現在在圖13及圖14之實例中,僅在水平方向上移位之子像素(分佈型或非分佈型)對一特定視圖單位圖像元件提供一貢獻。因此,對於圖14之顯示器,視圖單位圖像元件貢獻全部起源於連續像素區域148、148'或148",且因此起源於一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之子像素141、141'及141"及該面板上之相同列(來自相同的水平軸)。此亦導致該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34及144在該水平方向上之形狀為細長。 使用一裝置將此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形狀調整為更「似正方形」而非水平細長,其中該面板中不同列子像素係用以形成一視圖單位圖像元件。此可使用一顯示器裝置而完成,其中圓柱透鏡軸係相對於像素陣列傾斜,即,其中在該圓柱透鏡軸與該像素陣列之間存在一非零角度。在一實例中,可使用具有如(例如)圖4中與垂直圓柱形透鏡組合之非垂直行之一面板。在另一實例中,可使用具有與雙凸透鏡(其等圓柱軸傾斜)組合之垂直像素行之一規則面板。例如,在美國專利6064424中更詳細描述後者實例。 參考圖15A、圖15B、圖16A及圖16B描述在具有傾斜透鏡之一例示性自動立體顯示器中實施本發明。 圖15A展示如關於圖6及圖7描述般操作之一先前技術9視圖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可在美國專利6064424中找到如何構造此一顯示器之一更詳細描述,且此處將不會重複描述。該顯示器具有一常規像素型顯示器面板,其中雙凸透鏡156及156'覆疊該面板。該等透鏡圓柱軸相對於該像素行方向之傾角之反正切係1/6,且列方向上該透鏡節距係4.5倍於一子像素之寬度。此判定視圖指派方案,即,可能指派面板子像素給相異9個視圖。 用字母R(紅色)、G(綠色)及B(藍色)來指示該等子像素之色彩。此外,用在1至9之範圍中之一數字指示其中藉由覆疊一特定子像素之雙凸透鏡(所展示之156或156')投影該子像素之輸出之視圖編號。因此,(例如)歸因於相對於透鏡156之子像素G3及B3(皆係在指示相同的光投影方向之虛線下方)及透鏡156'下方(在類似於針對透鏡156之虛線下方)之R3之相對位置,此等子像素全部投影在相同方向上(視圖3)。 如本文之前所述,一旦藉由該等透鏡投影,放大此等子像素之大小,這係因為該等子像素實質上係位於該透鏡之焦距處(該等子像素在透過該透鏡觀看時變成透鏡填充)。結果係:大致上係如圖15B中繪製般觀察到視圖3中之一視圖單位圖像元件。此處視圖單位子像素元件155、155'及155"起源於各自面板子像素G3、B3及R3。因此對於自動立體模式,面板子像素R3、G3及B3一起界定一像素。 為清楚起見,此圖式中無需考慮視圖之間之串擾。因此,圖15B中並未繪製自除視圖3外之其他視圖提供面板子像素(諸如(例如)將投影在區域155與155'之間之G2或B4)之串擾。 由於一像素之子像素係在不同列中,所以該等子像素在藉由透鏡投影後並未形成一水平細長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但是如圖15B中一子像素更呈三角形形狀。鑑於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感知之解析度差,此係比細長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形狀較佳。然而,由於存在放大,所以可發生色彩分離。 可藉由實施本發明減小或防止此色彩分離。圖16A中繪製減小或防止此色彩分離之一實例。在此實例中,透鏡166及166'及其等相對於面板之定向係與該等透鏡155及155'以及其等相對於圖15A中該面板之定向相同。因此,關於圖15A中子像素(例如,圖16A中之1與圖15A之R1相同)之位置及區域而對應之圖16A之面板之連續區域(例如,1、2、3等等)之視圖指派相同。圖15A之視圖指派中存在之色彩指示不計入圖16A中之視圖指派。 在圖16A中,具有對應於圖15A之子像素區域G3之視圖指派3之面板連續區域各自具有符合本發明之發光區域之一群組164、164'或164"。因此,在此一群組或連續區域中,如根據本發明指定之子像素G'3、B'3及C'3存在不同色彩、垂直細長的發光區域。該等發光區域具有與圖14中之發光區域相同之尺寸,使得一群組之發光區域(例如,164、164'或164"之發光區域)大致上混合。以類似於針對圖14描述之方式之一方式,圖16A之每一群組之發光區域之混合輸出係藉由覆疊該群組之各自透鏡引導至圖16B之視圖像素中。依此方式,一起形成該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之區域165、165'及165"分別起源於該面板上之發光區域164、164'及164"之群組。再者,如同圖14之顯示器,圖16之顯示器面板已在一像素內分佈子像素(例如,R'3、G'3及B'3)。更特定言之,彼此不相連之群組164、164'及164"(其等連續區域)形成該像素,且此等群組之各者具有至少一紅色R3、至少一綠色G3及至少一藍色B3發光區域。此等群組之全部發光區域因此一起屬於該像素之一子像素。因此,該子像素不僅沿一列分佈,而且分佈在諸列中。 因此,在圖16A中當(例如)該等發光區域之間隔及寬度係在200奈米之範圍中時,其等之輸出達成完全混合,且各自對應於圖15A之一單色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區域155、155'或155"之一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區域165、165'或165"現在具有一混合色彩。因為該等子像素(例如,G'3、B'3及R'3)同時經由視差定址提供該色彩給該等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區域之各者,所以整個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65、165'及165"之總區域)之混合色彩相同。因此,在一視圖中發生色彩分離減小或無色彩分離,同時保持相對於未運用本發明之先前技術顯示器之圖像解析度。 為清楚起見,在上述配置中,每一群組僅繪製3個發光區域。然而,實務上,可存在且可能將存在更多的發光區域。因此,例如,若一面板區域(諸如面板區域3)將具有30微米之一寬度(一先前技術顯示器中一子像素之一寬度)且符合本發明之僅一個發光區域之寬度將必須為0.2微米,則區域3中僅存在50個相同色彩的發光區域,對於全部三種色彩之此等區域總計達150個發光區域。 在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上述實施例中,關於(例如)圖12A及圖12B解釋該等面板之子像素之發光元件可連接至一完全相同驅動線。因此有利地係將一自動立體顯示器併入本發明中無需額外的驅動連接件。此意謂一先前技術顯示器之數位解析度及具有本發明之一顯示器之數位解析度可保持相同。例如,圖15B之視圖單位圖像元件用面板中大致上一位置158表示一視圖影像點X。歸因於在圖16A之具有本發明之顯示器中若干驅動線保持相同(亦在圖16B之視圖中保持相同),該單位圖像元件在位置168處表示相同的影像點X。因此在運用本發明或未運用本發明之情況下,可展示之一視圖之解析度保持相同。 然而,在根據本發明之一裝置中,解析度可歸因於本發明之應用而習知地增加。再次參考圖15及圖16作為一實例,可見在圖15B之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中,點157表示具有不同色彩之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相比而言,圖16B之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中對應位置167表示相同混合色彩,即,該等區域165至165"之各者具有全色能力。因此,雖然在圖15B之視圖單位圖像元件中此等點157應具有相同的影像位置158資訊,但是本發明顯示器之視圖中該等對應點167可表示不等於168之資訊之彼此不同的影像點資訊。因此,在圖16A之顯示器中,解析度可增加3倍。然而,此要求並非一特定子像素之全部發光區域可連接至相同位址線且可同時定址。相反,需要每一子像素3倍以上之位址線,且具有其子像素之像素需要被重新界定,即,使用相同的視圖指派但像素已變得更小。 參考圖16A解釋像素及子像素之重新界定之一實例。雖然在先前實施例中該等群組164、164'及164"界定完全相同的像素,但是在新的實施例中此等群組各自自身界定一像素。此等像素之各者現在具有三個子像素,即,在該圖式中將為一紅色子像素R'3、一綠色子像素G'3及一藍色子像素B'3。在該圖式中,此等子像素之各者至少具有對應色彩之一發光區域。在該圖式中,繪製每一群組僅3個發光區域。然而,實務上,可存在更多的發光區域。因此,每一子像素可再次具有一種色彩之複數個發光區域。每一子像素之單一發光元件或複數個發光元件可個別定址。 因此優點係在無色彩分離之情況下再次增加每一視圖之解析度。 因此,僅使一顯示器面板具有如後者顯示器中之發光區域連接圖案(即,具有3倍以上之定址線)產生可顯示具有至少兩種解析度之立體影像之一自動立體顯示器,而無需改變透鏡結構或定向。該兩種解析度將為9個視圖之一多視圖顯示模式。 在圖14及圖15之例示性自動立體顯示器中,沿列方向針對後續此等群組,重複藉由一透鏡發送至一視圖中之每一群組(一像素之連續區域)之發光區域圖案(例如,群組146中之RGB)。雖然此一群組內發光區域之色彩具有相同順序可有助於在不同群組之中提供光之一更均勻混合結果(即,混合區域),但是此情況並非必需。容許排列該等發光區域之順序而不損失本發明之效果,尤其係在一群組之全部發光區域完全混合時。因此,該順序在該等群組之中可不同,使得(例如)群組146可具有RGB同時群組146'可具有GBR等等。在提呈之實例中,藉由沿水平(行方向)切片來實行分佈。替代地或此外,群組在水平方向上可具有發光區域。一旦尺寸滿足用於混合之準則,該群組之輸出將被混合且導致所要視圖像素。 實際上,可在一群組或連續像素區域中使用任何分佈的發光區域,前提係使用本發明而實行混合。 在一實施例中,顯示器面板具有容許關於子像素之部分之發光元件重新界定像素及子像素之驅動構件。此等面板係適合用於具有一個以上顯示器模式之顯示器。實例係具有至少兩個不同的自動立體顯示器模式之自動立體顯示器或除一或多個自動立體顯示器模式外亦具有一常規2D顯示器模式之顯示器。 兩種類型的顯示器要求驅動構件容許可在不同模式中不同地界定子像素。在一些情況中,對於該等驅動構件而言此需要額外功能性。 描述具有兩種不同自動立體模式之一實施例。該實施例可(例如)接近類似圖14之實施例。第一自動立體顯示器模式係如本文之前關於圖14描述之4視圖模式。第二視圖模式係一2視圖自動立體模式。 在2視圖模式中,子像素清晰度係致使發光區域之一群組(例如,146、146'或146")包括兩倍的發光元件。為此,該等群組146、146'及146"可被選取為兩倍寬,即。寬度149將為圖14中指示之寬度之兩倍大。 除可同時定址色彩完全相同但相鄰群組之發光區域外,此並未對驅動構件提出進一步要求,這係因為此等相鄰群組現在係2視圖模式之完全相同像素之部分。因此,不同本質之內容結合不同解析度具有2個視圖(而非4個視圖)、需要對2個視圖增加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區域係全部在無色彩分離之情況下實現。 呈定址電子器件之形式之驅動構件可經實施以容許視圖模式之此一切換,這係因為最小可定址單位對此具有必要解析度,即,在該2視圖模式中需要用相同資訊驅動僅兩個子像素。雖然4視圖模式中已提供用於個別定址此等子像素之各者之定址線及電晶體,但是此因此意謂將在2視圖模式中使用一稍微經調整之視圖指派(即,對正確的面板子像素指派強度值以獲得用於2視圖模式之右側3D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同時操作2個定址電晶體。 在具有不同視圖模式之上述實施例中,該2視圖模式具有不同於該4模式之視圖錐特性,這係因為同一曲率透鏡下之不同區域被組合成一視圖單位圖像元件。在一些情況中,此可能有問題或非所要。在此等情況中,該顯示器可額外具有主動透鏡,該等主動透鏡容許調整其等(例如)透鏡曲率或透鏡節距。此可使用(例如)如國際專利公開案WO2008/126049A1或US2010/0026920中描述之梯度折射係數(GRIN)雙凸透鏡來完成,該案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在此等透鏡中,可結合界定一透鏡之特定數目個或子組電極來調整施加於一透鏡之電極以包含透鏡之曲率之信號。因此,亦可結合對該等雙凸透鏡之調整來使用視圖模式之上述調整。 關於圖16,解釋可如何使用藉由增加定址線獲得之圖16之顯示器之一修改來增加3D解析度或就待顯示之若干視圖而言該顯示器如何用作可具有多個自動立體模式之一顯示器。此要求每一群組之一色彩之發光區域或連續像素區域(146或146'或146")可個別定址,使得該等群組/連續區域之任一者可個別運行。 具有此定址可能性之一顯示器面板之一額外優點係:相同面板現在亦能夠顯示高解析度2D影像而無色彩分離。此在圖16A之顯示器中極為困難,這係因為子像素具有並聯連接且不可個別定址之分佈型發光區域。因此,2D顯示模式必需的像素重新界定係不可能的。 因此,參考(例如)圖14,在可重新組態之顯示器面板之2D模式中,像素可包括發光區域之一群組(連續區域),諸如該群組146或諸如該群組140,其中該像素146或140之子像素將具有並聯連接至一驅動線之適當著色的發光區域,即,在該兩種情況中,與該群組146一樣小之一群組之發光區域應並聯連接且應自其他此等群組之發光區域個別定址。此按照該自動立體模式或該2D模式實現此等群組146對一像素之不同重新指派。雖然原則上定址構件現在亦將適合用於界定發光區域之一群組(諸如群組164)作為一像素,但是此像素將不會為正方形形狀。因此,該顯示器面板之2D模式較佳地具有像素140、140'及140",其等各自在列方向上具有3個相連群組146,導致正方形像素在跨一顯示器面板之水平及垂直方向上賦予感知解析度同質性。 因此,定址能力增加之面板係適合用於可切換至顯示2D影像之一模式之一自動立體顯示器。能夠真正地具有可在2D與3D自動立體模式之間切換之一顯示器,而無需犧牲2D模式中之本體面板解析度要求可切換該顯示器之視圖形成功能。可與本發明一起使用能夠被切換之任何視圖形成配置。 在使該等雙凸透鏡作為該視圖形成配置之當前實例中,可藉由在該自動立體模式功能中作為具有視圖引導效果之透鏡同時在該2D模式中係在實質上缺少視圖形成功能之透射配置中變換之透鏡系統來完成此切換。 可以多種方式完成可切換透鏡之併入。此處並未詳細描述用於實施此等可切換透鏡之實際實例,這係因為可透過參考先前技術來組合此等透鏡與本發明之面板。因此,例如,在具有根據本發明之一面板之一裝置中,歐洲專利EP0877966B1中描述一可切換透鏡陣列之詳細實施方案,或US2007/0296911、US210/0026920或WO2008/126049A中描述梯度折射係數透鏡陣列(GRIN)之詳細實施方案。然而,本發明亦可搭配其他透鏡切換原理一起使用,諸如(例如)結合如US2006/0098285或US2006/0098296中描述之光偏振切換使用固態雙折射透鏡之透鏡切換原理,或基於電潤濕原理之透鏡切換原理。全部此等參考文獻藉此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 特定言之,該自動立體模式可為其中圖16A之顯示器具有傾斜透鏡及子像素視圖指派使得該等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區域165、165'及165"一起界定視圖單位圖像元件168之模式。本文前文廣泛描述此模式。 除雙凸透鏡陣列外,光學成像構件亦可包括一屏障或(半)圓透鏡之一微陣列。 若一顯示器併有在跨透鏡之全部方向上具有曲率之透鏡且透鏡不僅覆疊至少兩行子像素而且覆疊至少兩列或兩列以上子像素,則可如關於(例如)圖14描述般實施本發明。 由於用於顯示器面板之單層製造精度比可見光之波長好,可產生圖案而無需更多昂貴的處理步驟。 對本發明之實施方案提供所需解析度之一程序之一實例係用以產生LCD及AMOLED顯示器面板之微影程序。在此一程序中,可產生200奈米至300奈米之結構。紅色、綠色及藍色發射器之波長分別係650奈米、510奈米及410奈米。 本發明係特別關注發光顯示器,諸如與諸如LCD之光透射顯示器相對之LED或OLED。最常見的現有LCD技術依賴於背光顯示器。由於視訊中之一平均灰階為18%,在一LCD系統中吸收82%的偏振光。所組合之螢幕中全部層具有約7%之一透明度。此意謂平均僅18%×7%=1.6%的發射光有效地離開該螢幕。相比之下,具有直接發射像素之一顯示器僅發射所需光,且因此即使完成層移除一半的光,該顯示器亦將具有50%/1.6%=31倍於LCD之效率以平均化內容。對於白色,效率將為50%/7%=7倍於LCD之效率。 因此,存在對包含自動立體顯示器之顯示器使用直接發射像素之一強烈動機。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聚合物發光二極體(PLED)及電晶體(OLET)係產生幾乎為任何所要形狀及大小之有效且功能極強大之平面發射器之新的原理。一選項係使用具有一LED背光之一LCD設計。然而,為使用OLED/PLED或OLET之全電位,該等像素自身應為發射器以改良效率。此外,此避免將在波長尺度特徵藉由一背光燈照明時產生之繞射效應。因此,較佳地使用OLED、PLED或OLET,且使用OLED、PLED或OLET實現如下文解釋之一實際製造方法。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需要容許產生特徵大小接近或小於如本文之前描述之可見光之大小之結構之一程序。此一程序之一實例係用以產生LCD及AMOLED顯示器面板之微影程序。 在此一程序中,可產生設計規定為200奈米至300奈米之結構。未來該等設計規定將大概進一步減小,藉此可使用傳統的顯示器製造方法產生此等子波長發射結構,該方法係:- 較佳地在一單一遮罩步驟中且在一平坦基板層上產生彼此相鄰之子波長大小發射電極,- 藉由在一圖案化絕緣體(在電極上方具有一開口)之頂部上沈積或藉由自其他色彩之電極移除OLED(例如,一剝離程序)在OLED層之相關聯之電極之頂部上圖案化一OLED層,- 藉由(例如)在一圖案化絕緣體(在電極上方具有一開口)之頂部上沈積或藉由自其他色彩之電極移除OLED,在OLED層之相關聯之電極之頂部上圖案化後續OLED層。 然而,此一實行正挑戰使用現有設計規定。為此,一較佳製造方法利用處理OLED或聚合物LED(PLED)製造之溶液。 傳統地,此係藉由使用一噴墨印刷類型的程序沈積有機分子或聚合物而實現。 此一程序之關鍵係製造「壩」型結構及使用此等壩以限制溶液擴散至發射區域之尺寸。 該等壩必須具有一子波長大小且在發射器電極之間對準。 此外,有助於在較大尺寸(通常超過10微米)之壩內提供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以促進噴墨印刷頭容易遍及顯示器基板之整個區域(通常2米×2米)與顯示器基板對準。 為在該等發射器電極之間實現定位子波長大小之壩,較佳地使用該等發射器電極作為一遮罩以曝露用於該壩之光阻層(例如,SU-8或類似物)。 圖17中展示上文描述之程序之一實施例。 在頂部影像中,子波長大小發射電極1720係較佳地在一單一遮罩步驟中且在一平坦基板層173上經圖案化而彼此相鄰。該層可為一金屬層(例如,用於一向上發光OLED結構)或,若一向下發光OLED結構係較佳的,則該層可為一薄、非透明頂層(諸如ITO上之Al)。此非透明度係必要的,使得該層可被用作一曝露遮罩,但是必須在OLED/PLED之溶液處理之前移除該層。若使用ITO,則此移除不一定必要,此係因為ITO僅在用於曝光程序之較短波長下部分透明。 由於電極層被用作一遮罩以曝露光阻,所以該電極層應為負型(即,在曝光處保留圖案)。該曝光係如箭頭174所示。 在顯影該光阻後,僅保留該等發射電極172之間之光阻。此等光阻部分形成所需的壩176。若需要,則可藉由該等壩之一後續蝕刻進一步減小該等壩176之大小。 接著使用溶液處理(例如,噴墨印刷)在相鄰子波長大小的區域中形成不同著色OLED/PLED結構178R、178G及178B(對於紅色、綠色及藍色LED而言)。 因此,該等發射器電極被用作一遮罩用於分離該等發光區域之壩形成。 如上所述,有利於在一較大尺寸(通常超過10微米)之壩內提供該區域之至少一部分,以促進噴墨印刷頭容易遍及顯示器基板之整個區域與顯示器基板對準。此可藉由使用該等壩以產生具有一較大尺寸但未使發射電極重疊之區域、使發射電極重疊之「指狀」子波長大小區域來實現。此在圖11B予以圖解。 一種色彩之每一組發光區域產生耦合至各自子像素98R、98G、98B之一著靶區域110R、110G、110B。在印刷程序期間,該OLED/PLED溶液被噴墨至較大的著靶區域中且由於表面濕潤而擴散至重疊發射電極之子波長大小區域中。 該程序容許形成如圖11A中所示之條紋圖案。 當使用發光像素時,歸因於高亮度發光區域可為顯示器之區域之一部分。因此,可在單一像素區域內提供印刷襯墊110。 本發明可適用於全部3D顯示器,諸如客廳TV、行動電話及醫學應用。本發明克服當個別像素之不同色彩分量顯然係離散位置處之輸出時在熟習的系統中產生之可見色彩分離之問題。 應明白將存在更多發光區域或若每一子像素僅存在一發光區域,則與習知顯示器相比存在更多子像素。例如,由於對於一行動電話而言較小的像素節距為100微米,且假設該像素之發光區域佔據10%的像素區域(除發射器電極外之印刷襯墊及導體線佔據其他的90%),10微米×10微米之一發光區域導致可裝配寬度為200奈米之50個垂直條紋。對於200奈米發光區域或子像素之一正方形陣列200,將存在每像素50×50=2500個發光區域。因此,在本發明之面板或裝置中可存在每像素50個以上的發光區域,或替代地,每一像素可存在100個以上或200個以上發光區域。此展示設計與由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實施方案所致之先前技術相比之區別。 本發明本質上對發光區域分佈及視需要對一顯示器之子像素佈局提供一修改,但是全部其他態樣保持相同。因此,雖然圖6中所示之顯示器組態較佳地具有下伏顯示器之一LED而非圖6之背光燈及LCD,但是本發明亦可適用於該顯示器組態。為此,並未詳細描述顯示器系統之其他細節。 熟習實踐本發明之技術者在研究該等圖式、該揭示內容及該等隨附請求項後可瞭解並實現該等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其他變動。在該等請求項中,字詞「包括」並不排斥其他元件或步驟,且不定冠詞「一」或「一個」並不排斥複數個。某些措施敘述在相互不同的附屬請求項中之純粹事實並不表示不可有利地使用此等措施之組合。該等請求項中之任何參考符號不應被解釋為限制範疇。 1‧‧‧第一發光區域/視圖 2‧‧‧第二發光區域/視圖 3‧‧‧第一間隔/視圖 4‧‧‧寬度/視圖 5‧‧‧間隔軸 6‧‧‧第三發光區域 7‧‧‧第二間隔 8‧‧‧間隔軸 9‧‧‧第四發光區域 10‧‧‧第三間隔 11‧‧‧間隔軸 12‧‧‧第五發光區域 13‧‧‧第四間隔 16‧‧‧寬度或高度 22‧‧‧第一視圖方向 23‧‧‧另一視圖方向 24‧‧‧大小 25‧‧‧大小 60‧‧‧直視型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 63‧‧‧液晶顯示器面板 65‧‧‧顯示器子像素 65'‧‧‧子像素 66‧‧‧雙凸透鏡 66'‧‧‧透鏡 67‧‧‧光源/群組 68‧‧‧群組 69‧‧‧雙凸透鏡薄片 80‧‧‧彩色像素 81‧‧‧單色(原色)子像素/綠色區域 82‧‧‧尺寸 83‧‧‧尺寸 84‧‧‧像素 85‧‧‧尺寸 98B‧‧‧藍色子像素 98G‧‧‧綠色子像素 98R‧‧‧紅色子像素 110B‧‧‧藍色子像素/著靶區域 110G‧‧‧綠色子像素/著靶區域 110R‧‧‧紅色子像素/著靶區域 111‧‧‧連接件 120‧‧‧資料線 121‧‧‧選擇線 122‧‧‧選擇電晶體/定址電晶體 124‧‧‧電力線/驅動電晶體 125‧‧‧發光區域 130‧‧‧正方形像素 130'‧‧‧正方形像素 130"‧‧‧正方形像素 131‧‧‧子像素區域 131'‧‧‧子像素區域 131"‧‧‧子像素區域 132‧‧‧子像素區域 132'‧‧‧子像素區域 132"‧‧‧子像素區域 133‧‧‧子像素區域 133'‧‧‧子像素區域 133"‧‧‧子像素區域 134‧‧‧單位圖像元件 135‧‧‧單位子圖像元件/視圖子圖像元件 135'‧‧‧單位子圖像元件/視圖子圖像元件 135"‧‧‧單位子圖像元件/視圖子圖像元件 136‧‧‧雙凸透鏡 136'‧‧‧雙凸透鏡 136"‧‧‧雙凸透鏡 138‧‧‧節距(寬度) 139‧‧‧子像素寬度/自動立體顯示器之寬度 140‧‧‧像素/群組 140'‧‧‧像素/群組 140"‧‧‧像素/群組 141‧‧‧子像素 141'‧‧‧子像素 141"‧‧‧子像素 144‧‧‧視圖單位圖像元件 145‧‧‧區域 145'‧‧‧區域 145"‧‧‧區域 146‧‧‧群組 146'‧‧‧群組 146"‧‧‧群組 148‧‧‧光輸出混合區域/連續區域 148'‧‧‧光輸出混合區域/連續區域 148"‧‧‧光輸出混合區域/連續區域 149‧‧‧混合區域之寬度 155‧‧‧視圖單位子像素元件 155'‧‧‧視圖單位子像素元件 155"‧‧‧視圖單位子像素元件 156‧‧‧雙凸透鏡 156'‧‧‧雙凸透鏡 157‧‧‧點 158‧‧‧影像位置 164‧‧‧群組/發光區域 164'‧‧‧群組/發光區域 164"‧‧‧群組/發光區域 165‧‧‧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區域 165'‧‧‧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區域 165"‧‧‧視圖單位子圖像元件區域 166‧‧‧透鏡 166'‧‧‧透鏡 167‧‧‧對應位置/點 168‧‧‧視圖單位圖像元件 172‧‧‧發射電極 173‧‧‧平坦基板層 174‧‧‧曝光 176‧‧‧壩 178B‧‧‧有機發光二極體/聚合物發光二極體結構 178G‧‧‧有機發光二極體/聚合物發光二極體結構 178R‧‧‧有機發光二極體/聚合物發光二極體結構 B'3‧‧‧藍色子像素 G'3‧‧‧綠色子像素 R'3‧‧‧紅色子像素 圖1、圖2A、圖2B、圖2C、圖3、圖4、圖5A及圖5B係具有根據本發明之發光元件之面板之示意圖;圖6係一已知自動立體顯示器裝置之一示意透視圖;圖7A係圖6之顯示之一示意俯視圖,展示多個視圖1、2、3及4;圖7B係圖6之顯示之一示意圖,詳細說明如何歸因於呈雙凸透鏡之形式之視圖形成配置而發生視圖方向及視圖放大;圖8A及圖8B係用以展示如圖8A中之一習知(子)像素圖案與如圖8B中根據本發明之一像素圖案之間之區別;圖8C至圖8E展示圖8B根據本發明之具有分佈型發光區域之像素之子像素;圖9A、圖9B、圖10A及圖10B展示本發明實施其他像素類型;圖11A展示具有如曲折及叉狀子像素之一像素,該像素具有根據本發明之尺寸及共同間隔;圖11B展示程序如何實現較簡單的噴墨印刷頭對準;圖12A及圖12B展示如何藉由並聯互連用一位址線定址一子像素或像素內之多個發光區域;圖13展示面板子像素及透鏡如何產生如圖6之一自動立體顯示器中之一單位視圖圖像元件;圖14展示本發明可如何應用於圖13之顯示;圖15A展示具有傾斜雙凸透鏡之一已知自動立體顯示器之一部分;圖15B展示如何自圖15A之顯示器面板之子像素建立該單位視圖圖像元件;圖16A展示本發明可如何應用於圖15A之顯示;圖16B展示如根據圖16A應用之本發明對圖15B之單位視圖圖像元件之影響;圖17展示本發明之一製造程序。 1‧‧‧第一發光區域/視圖 2‧‧‧第二發光區域/視圖 3‧‧‧第一間隔/視圖 4‧‧‧寬度/視圖 5‧‧‧間隔軸
权利要求:
Claims (23) [1] 一種包括用於提供一第一色彩之光之一第一發光區域及用於提供不同於該第一色彩之一第二色彩之光之一第二發光區域之面板,該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發光區域係沿垂直於該面板之一法線之一第一間隔軸彼此相隔一第一間隔,其中該第一間隔係小於5微米、或小於3微米、或小於1.5微米、或等於或小於0.5微米。 [2] 如請求項1之面板,其中該第一發光區域及/或該第二發光區域具有沿該第一間隔軸之一寬度,該寬度係小於5微米、或小於3微米、或小於1.5微米、或與0.5微米相同或小於0.5微米。 [3] 如請求項1或2之面板,其中該面板進一步包括用於提供一第三色彩之光之一第三發光區域,該第三發光區域係沿垂直於該面板之一法線之一第二間隔軸與該第一發光區域相隔一第二間隔,其中該第二間隔係小於5微米、或小於3微米、或小於1.5微米、或與0.5微米相同或小於0.5微米。 [4] 如請求項3之面板,其中該第一間隔軸及該第二間隔軸係彼此平行,且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係至少部分在該第一發光區域與該第三發光區域之間。 [5] 如請求項3或4之面板,其進一步包括用於提供一第四色彩之光之一第四發光區域及用於提供一第五色彩之光之一第五發光區域,其中該第四發光區域係沿一第三間隔軸與該第二發光區域相隔一第三間隔,其中該第五發光區域係沿一第四間隔軸與該第四發光區域相隔一第四間隔,該第三間隔軸及該第四間隔軸係垂直於該面板之該法線且彼此平行,該第四間隔軸連同該第一間隔軸及該第二間隔軸之至少一者圍封成一非零角度,其中該第二發光區域係至少部分在該第四發光區域與該第五發光區域之間,且其中該第三間隔及該第四間隔係小於5微米、或小於3微米、或小於1.5微米、或與0.5微米相同或小於0.5微米。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面板,其中至少該第一色彩、該第二色彩及該第三色彩係彼此不同的色彩。 [7]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面板,其中至少該第一色彩及該第三色彩係相同色彩。 [8] 如請求項5之面板,其中至少該第一發光區域、該第三發光區域及該第四發光區域係用於提供相同色彩之光。 [9]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面板,其中該等發光區域具有三角形、四邊形或六邊形形狀之任一者。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面板,其進一步包括用於放大該面板之該等發光區域之一放大配置。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面板,其中該面板係包括像素之一顯示器面板,每一像素包括一第一子像素及一第二子像素,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包括該第一發光區域,且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包括該第二發光區域。 [12] 如請求項11之面板,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且其中該第二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二發光區域。 [13] 如請求項11或12之面板,其中每一像素覆蓋該面板之一單一連續區域。 [14] 如請求項11或12之面板,其中該第一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且該第二子像素包括複數個第二發光區域,其中一像素覆蓋該面板之至少一第一連續區域及一第二連續面板區域,使得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並未與該第二連續面板區域相連,及其中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及該第二連續面板區域各自包括該第一子像素之一第一發光區域及該第二子像素之一第二發光區域。 [15] 如請求項14之面板,其中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及/或該第二連續面板區域包括複數個第一發光區域及/或第二發光區域。 [16] 如請求項12至15中任一項之面板,其中該第一子像素之該等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及/或該第二子像素之該等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 [17] 如請求項14或15中任一項之面板,其中藉由一像素之該第一連續面板區域覆蓋之該第一子像素及該第二子像素之各者之該等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且其中藉由該像素之該第二連續區域覆蓋之該第一子像素及該第二子像素之各者之該等發光區域互連,使得其等可用一互連線同時定址。 [18] 一種照明裝置,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面板。 [19] 一種顯示器裝置,其包括如請求項11至17中任一項之面板。 [20] 如請求項19之顯示器裝置,其中該顯示器裝置係一多視圖顯示器裝置。 [21] 如請求項20之顯示器裝置,該顯示器裝置進一步包括用於在該顯示器裝置之一視野內提供至少兩個視圖之一視圖形成配置,該視圖形成配置能夠引導該等像素之一第一子組之光輸出至一第一視圖中,且引導不同於像素之該第一子組之像素之一第二子組之光輸出至該第二視圖中。 [22] 如請求項21之顯示器裝置,其具有如請求項17之顯示器面板,其中該視圖形成配置可在其中擁有視圖形成功能之一第一模式與其中缺少該視圖形成功能之一第二模式之間切換。 [23] 如請求項20至22中任一項之顯示器裝置,其中該視圖形成配置包括至少在視圖形成模式中之雙凸透鏡。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628635B|2018-07-01|顯示器面板及顯示器裝置 JP6099696B2|2017-03-22|自動立体視表示装置 CN100584043C|2010-01-20|自动立体显示设备及其滤色器 JP4400172B2|2010-01-20|画像表示装置、携帯端末装置、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CN1261797C|2006-06-28|视差屏障和多视图显示器 KR100658545B1|2006-12-18|입체 화상 재생 장치 JP5161742B2|2013-03-13|3次元映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TWI529679B|2016-04-11|自動立體顯示裝置 KR101058092B1|2011-08-24|방향성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시스템용 서브픽셀 레이아웃 및 서브픽셀 렌더링 방법 JP2007188097A|2007-07-26|自動立体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JP5899389B1|2016-04-06|オートステレオスコピック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367046B2|2013-12-11|自動立体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CN103609107A|2014-02-26|具有光学放大的自动立体显示装置 WO2019185063A1|2019-10-03|显示装置及其三维显示方法 KR101378342B1|2014-04-14|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JP2006330744A|2006-12-07|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JP5766649B2|2015-08-19|画像表示装置 EP2905959A1|2015-08-12|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EP2942775A3|2015-12-30| BR112013026616A2|2016-12-27| US20140029094A1|2014-01-30| CN103620666B|2018-05-11| CN103620666A|2014-03-05| KR101912255B1|2018-10-29| EP2700065A2|2014-02-26| WO2012143817A2|2012-10-26| WO2012143817A3|2012-12-27| JP2014517336A|2014-07-17| MX2013012069A|2014-01-20| TWI628635B|2018-07-01| KR20140026495A|2014-03-05| RU2013151162A|2015-05-27| EP2942775A2|2015-11-11| US9395548B2|2016-07-19|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H03233593A|1990-02-09|1991-10-17|Toshiba Corp|Color image display device| US6448944B2|1993-10-22|2002-09-10|Kopin Corporation|Head-mounted matrix display| WO1997023097A2|1995-12-19|1997-06-26|Philips Electronics N.V.|Parallactic depth-dependent pixel shifts| US6064424A|1996-02-23|2000-05-16|U.S. Philips Corporation|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GB2317734A|1996-09-30|1998-04-01|Sharp Kk|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directional display| GB9623682D0|1996-11-14|1997-01-08|Philips Electronics Nv|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DE19746764B4|1997-10-23|2006-09-14|Siemens Ag|Anzeigeeinheit| DE19920789A1|1998-11-02|2000-05-04|Mannesmann Vdo Ag|Zur Verwend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vorgesehene Anzeigeeinheit| CN100502030C|2000-11-27|2009-06-17|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电子装置| JP2003133071A|2001-08-13|2003-05-09|Victor Co Of Japan Ltd|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70807B2|2001-12-20|2007-01-24|ソニー株式会社|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537444A2|2002-07-12|2005-06-08|X3D Technologies GmbH|Autostereoskopische projektionsanordnung| GB2398130A|2003-02-05|2004-08-11|Ocuity Ltd|Switchable active lens for display apparatus| WO2004070451A1|2003-02-05|2004-08-19|Ocuity Limited|Switchable display apparatus| JP2004258365A|2003-02-26|2004-09-16|Seiko Epson Corp|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DE10322393A1|2003-05-12|2004-12-02|Carl Zeiss Smt Ag|Beleuchtungssystem für eine Mikrolithographie-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GB2403367A|2003-06-28|2004-12-29|Sharp Kk|Multiple view display| JP4271155B2|2004-02-10|2009-06-03|株式会社東芝|三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KR100634508B1|2004-07-23|2006-10-16|삼성전자주식회사|평면표시장치의 화소구조| JP2006278257A|2005-03-30|2006-10-12|Sony Corp|有機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S2571132T3|2005-04-29|2016-05-24|Koninklijke Philips Nv|Aparato de visualización estereoscópica| KR101158873B1|2005-06-30|2012-06-25|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JP5222464B2|2005-07-04|2013-06-26|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727947B1|2005-07-11|2007-06-14|삼성전자주식회사|2차원/3차원 영상 호환용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4799074B2|2005-08-04|2011-10-19|株式会社菊水製作所|粉末圧縮成形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L1964415T3|2005-12-13|2016-03-31|Koninklijke Philips Nv|Autostereoskopowe urządzenie do wyświetlania| JP4829011B2|2006-06-13|2011-11-30|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 US8614782B2|2006-06-27|2013-12-24|Lg Display Co., Ltd.|Liquid crystal lens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08126250A1|2007-03-30|2008-10-23|Pioneer Corporation|発光装置| US20100149444A1|2007-04-17|2010-06-17|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Beam-shaping device| KR100994677B1|2007-04-24|2010-11-17|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08130195A1|2007-04-24|2008-10-30|Iucf-Hyu|Display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WO2009057020A1|2007-11-02|2009-05-07|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2011514980A|2008-02-08|2011-05-12|コーニンクレッカフィリップ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エヌヴィ|自動立体視(autostereoscopic)表示装置| JP2010002531A|2008-06-19|2010-01-07|Sony Corp|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472052B1|2008-07-30|2014-12-12|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장치| KR101015332B1|2009-07-14|2011-02-15|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의 화소배열구조|CN104937477B|2012-11-30|2018-04-27|卢门科有限责任公司|倾斜透镜交错| US9052518B2|2012-11-30|2015-06-09|Lumenco, Llc|Slant lens interlacing with linearly arranged sets of lenses| JP6145721B2|2013-02-19|2017-06-14|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画像表示装置| EP3084513A1|2013-12-20|2016-10-26|Koninklijke Philips N.V.|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US9182606B2|2014-01-29|2015-11-10|Emine Goulanian|Rear-projection autostereoscopic 3D display system| CN106575046B|2014-05-14|2019-06-07|三维摄像有限公司|用于采集和显示多视点正立体3d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KR102181247B1|2014-05-26|2020-11-23|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US10503065B2|2014-08-01|2019-12-10|Orthogonal, Inc.|Photolithographic patterning of devices| EP3175491A4|2014-08-01|2018-08-01|Orthogonal Inc.|Photolithographic patterning of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WO2016019273A1|2014-08-01|2016-02-04|Orthogonal, Inc.|Photolithographic patterning of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s| JP2017526177A|2014-08-01|2017-09-07|オーソゴナル,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素子のフォトリソグラフパターン化方法| WO2016077354A1|2014-11-14|2016-05-19|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Well treatment| US20160145483A1|2014-11-26|2016-05-26|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Well treatment| KR102283146B1|2014-12-30|2021-07-29|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입체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263920B1|2014-12-30|2021-06-11|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컬러필터기판 및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US9807376B2|2015-03-12|2017-10-31|Lg Display Co., Ltd.|Stereopsis display device| US10375379B2|2015-09-17|2019-08-06|Innolux Corporation|3D display device| CN105445949B|2016-01-26|2020-04-28|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种三维显示装置| TWI614534B|2016-09-30|2018-02-11|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多視域顯示器| KR101976831B1|2017-10-31|2019-05-10|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개인 몰입형 장치| US20190333444A1|2018-04-25|2019-10-31|Raxium, Inc.|Architecture f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in a light field display| US10999573B2|2018-04-25|2021-05-04|Raxium, Inc.|Partial light field display architecture| US11100844B2|2018-04-25|2021-08-24|Raxium, Inc.|Architecture f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in a light field display| KR20200034909A|2018-09-21|2020-04-01|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WO2021046138A1|2019-09-06|2021-03-11|Emagin Corporation|Hybrid-matrix display| KR20210054652A|2019-11-05|2021-05-14|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표시 모듈 및 그것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法律状态: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11162994.5||2011-04-19|| EP11162994||2011-04-19||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